党建引领,是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制胜法宝;
党建引领,让特色产业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菠菜翠绿、茴香水灵、西红柿圆润……无论春夏秋冬,走进衡水市故城县姜圈村,总能看到长势喜人的大片蔬菜。全村440亩耕地全部种植蔬菜,四种四收新模式,年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70%的村民拥有轿车,30%以上的村民在县城买了新房。“全村超过90%的村民实现脱贫,就剩下两三户了。别看现在还是扶贫村,年底我们就能摘帽了!”展望前景,村负责人陈文庆信心满怀。
姜圈村是故城县建国镇蔬菜种植三大基地之一,更是镇里精准扶贫脱贫的模范村。不只是姜圈村,在建国镇的数个村庄,那一畦畦葱翠的菜地,俨然成了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建国镇的蔬菜产业成为全镇的经济富民产业,也让建国镇成为冀东南重要的蔬菜基地。然而,面对“北有饶阳,南有寿光”的重压,如何争取更好的发展前景?“求新、求变,必须主动求变。”镇党委书记赵立新一席话掷地有声,“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就此,建国镇确立了“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主线,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的党建发展模式,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加快全镇精准扶贫脱贫的步伐,带领群众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走出了一条致富发展的“建国模式”!
面对农业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基层党建的首要课题就是创新组织形式。建国镇党委注重从培育特色产业入手,着力选拔有技术、懂经营的“能人”进入“两委”班子。他们从合作社选拔了21名“能人”调整充实到16个村“两委”班子,助推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把217名党员吸收到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中来,让他们做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根据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员社员的自身特点,分类组建党小组,开展特色服务。
在种植模式上,合作社党支部每年都组织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引导大家发展特色产业。几年间,相继学习引进了山东青州的韭菜“双膜”覆盖、寿光的第四代日光温室管理、山东邹平的拱棚西瓜等技术,结合实际在各个村庄推广。
经过多方调研考察,结合自身的情况,建国镇还引进实施了“智慧农业”。“它是‘互联网+农业’的产物,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占领了这块阵地,建国镇就在发展中占有了先机。”赵立新如是说。
以姜圈村为试点,建国镇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在制度上予以保证,还吸收财政所、农业技术站、建国移动营业厅等单位为小组成员,深入到温室大棚指导具体工作落实。他们多次组织参观学习,让村民亲身体验智慧农业带来的高生产率。同时,引进“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控预警系统,争取省级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安装智能视频终端系统等,实现数据远程监控。通过一部电脑或手机,菜农即可全方位实时察看温室大棚内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提出决策和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
“社里实行‘六统一’,解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我们的蔬菜从来不愁卖!”一席话,道出了建国镇合作社菜农的幸福,也道出了建国镇党委在规范产业发展上的殚精竭虑。
所谓“六统一”,是指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为鼓励群众“抱团”抢市场,建国镇积极推进“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根据各村种植特色,建立了80多家由支部领建的专业合作社,其中绿色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28家,覆盖7000余户菜农。在生产经营中,建国镇采取统分结合的经营理念,对合作社社员实行“六统一”,提供一条龙服务,使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引领、帮扶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蔬菜规范化生产。
销售,建国镇更是下了一盘好棋。他们一方面坚持“田间地头+小市场+批发市场”的运行模式,沿京杭大运河大堤建设了5个蔬菜交易市场,积极推进姜圈、罗马庄、要庄等6个蔬菜产业聚集区农贸市场建设,日交易额达180多万元。另一方面坚持“订单生产+农超对接”模式,与武城、清河等地的大型超市建立长期供货关系,并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延伸,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各市县,还远销京津、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农产品市场。
他们还大力培养党员经纪人,专门联系蔬菜销售,并在互联网上申请了蔬菜基地网页,定期在媒体发布广告。目前,建国镇已与省内主要城市及天津、北京、东北三省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关系,初步形成了稳固的市场网络。
辛勤汗水,终将浇灌出丰硕的花朵。2015年,建国镇全镇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3.6亿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实现了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越过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