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到衡水工业新区政务大厅办理企业注册的个体户及公司法人数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新区推行的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工业新区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大力促推科技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扩规扩产加油。
工业新区“十三五”时期的“两定目标”是:定量目标——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定性目标——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实现这两个战略性目标,工业新区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重要途径。改革创新的重头戏又从科技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三方面破题。
在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工业新区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紧密合作,以全省首家“蓝火计划”基地为平台,建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地”,打造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助推器。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化工大学等13所高校在工业新区成立工作站,签署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21项。北京大学与丰泽橡胶正在谋划共建公司,共同发展;负责“河北(衡水)食品技术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天津科技大学已多次组织专家到衡水食品企业调研,同时促成了与养元的项目合作。与此同时,工业新区搭建科技转化平台,建设占地83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蓝火计划”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基地位于衡水工业新区北区,北至新区六路,南至新区七路,西至滏阳二路,东至滏阳一路。基地包含研发中心、科技孵化楼、试验楼、标准化生产车间、集散中心、员工宿舍等设施。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结合衡水在外企业家多、在外科研工作者多、在外学子多和与京津沪等地科研机构联系紧密的优势,分别在北京、天津组建了众创空间基地,重点为京津有创意、有技术、有团队的创客们提供创业空间,成熟后再在“蓝火计划”衡水基地孵化。产品投入市场后,工业新区将通过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从而形成对产品研发、孵化、生产的全过程支持。此外,工业新区自2015年5月开始实施“培养领军人才”战略和“企业转型发展人才提升计划”,聘请北大陈东敏等知名专家教授对工业新区企业专家进行6期培训,对12家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咨询“诊断”,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作为全省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的工业新区,建立了审批与监管相对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和企业注册“一口清”、项目服务“一号通”一体化审批服务机制。企业登记注册“一口清”并联审批模式是,按照“一口登记、联合受理、并联审批、统一制证”环节,将分散在5个部门的工商营业执照、公安公章刻制备案、质量技术监督组织机构代码证、国地税税务登记证业务,统一集中到注册登记综合受理窗口,简化相关申报材料并实行“一口清”,由综合受理窗口人员对所需资料统一进行审理把关,并一次提出告知意见。建设项目“一号通”审批机制服务方式是,对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备案)开始,实行统一登记编号,一直到项目竣工验收,做到建设项目在各审批部门之间“一号通”,审批服务全程帮办和跟踪监督。工业新区投资100万元实施政务大厅升级改造,实现了硬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大大方便了群众,尤其是给创业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鼓励他们加快创业、创新的步伐。
企业技术改造、扩规扩产、创新创业、采购先进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盘活。工业新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锐意创新、大胆探索,为区内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工业新区2015年11月研究出台了《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对采购先进设备给予“银证通”支持的办法》,区财政出资3亿元,成功争取市财政支持1亿元,合计4亿元,助力企业发展。这些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明晰化、专项化,其中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扩规扩产。
产业引导基金对企业创新创业进行专项支持,这项基金由区财政、高康资本、养元公司合作设立,基金总规模5亿元,一期1.5亿元,区财政出资1亿元;工业新区与工商银行衡水分行合作开展“银证通”业务,按最高1比10的额度,支持企业采购国内国际先进设备、企业区内采购和扩大外贸进出口。天鹰科技有限公司、奇佳停车设备有限公司与工商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分别获得“银证通”贷款2300万元、2700万元。
工业新区在行政审批制度、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方面的积极、深入探索和大胆创新改革为不少企业走出困局、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开了金色大门,为更多的创业者成功打造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创业平台,为工业新区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环境保障,为全市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