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健康

秋季如何调养脾胃

来源: 衡水晚报  作者:刘燕
2019-09-17 11:28:33
分享:

  秋天,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又到了脾胃病的高发季。衡水市首届名中医、市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刘银鸿说,秋季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等,多是由于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她建议大家可以从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着手调理脾胃。

  饮食宜少辛多酸秋补要甘润温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金秋肺气旺,味属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故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酸味果蔬,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养肝气。秋天天气干燥,可多食梨、芹菜、萝卜、蜂蜜等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食物,以养脾利肺。梨性偏凉,对于脾胃怕凉的病人可以蒸梨或煮梨水,去除梨偏凉的特性,以顾护人体阳气。生藕能够清热生津止渴,熟藕则能健脾、开胃、益血,莲子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补强身,都可以适当吃些。另外,秋天还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刘银鸿说,脾胃属土,土生金,甘味养脾,脾旺则肺气充。

  饮食上还有“秋宜温”的主张,秋季天凉了,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会导致阳气不振而出现腹泻、腹痛、怕冷等不适症状,所以此时再不要像夏季那样贪食冷饮,尤其是一些脾胃病患者更应注意,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

  刘银鸿告诉记者,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其实要想达到冬季进补的目的,首先应该在秋季调整好脾胃。晚秋正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秋季进补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要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可用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猪瘦肉、鸡肉等,可以起到健脾益胃、固肾涩精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夜尿频多等症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起居宜早睡早起秋冻要适当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刘银鸿说,昼养阳,夜养阴,良好的睡眠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秋分之后,作息上应调整成早睡早起,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宣畅。所以每天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工作和学习的良好状态。刘银鸿认为,秋季应精神内敛,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气清肃的功能,这是适应秋气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了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损伤,冬天阳气闭藏不住就会发生脾胃虚弱的腹泻病。

  仲秋后,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此时正是“秋冻”的好时机。青壮年以及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此时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为越冬打好基础。但是一些阳虚体质者、糖尿病人、脾胃病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者,则不适合秋冻,一定要适当多穿点儿。而到了晚秋,气候开始转寒,这时已经不再适合“秋冻”,大家一定要及时加衣,以免受寒生病。

  调养好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秋景凋零肃杀,易引起伤感忧郁的情绪。情绪不好的时候可转移注意力,如参加体育锻炼,打太极拳、散步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有条件者也可去旅游,游山玩水使人开朗,怡然自得。除此,还可以听一听音乐、戏剧、相声等,苦闷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消。尽量避免出现暴怒或者是焦躁,因为这样会损害身体中的阴精,导致肝火旺盛出现上火的情况。特别是秋天原本就比较燥热,这个时候如果发脾气上火对于身体的伤害很大。总之,秋天要收敛自己的心性,保持好心情,才对身体健康有益。

  进入秋季,正是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大好时机,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秋季锻炼时应遵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即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动作宜平缓温和,宜微微汗出,勿汗出淋漓。此时的运动也应顺应自然界气候变化,勿大量耗散人体阳气,进而损伤脾胃阳气。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快走、慢跑、散步、长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

关键词:秋季,调养,脾胃责任编辑:胡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