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金石为友 相知与共

来源: 衡水晚报   作者:愚仁 
2024-05-20 17:32:29
分享:

  清朝中后期,景州名门之后布衣文人戈青侯入山西、湖南巡抚俞廉三幕府四十余年,以布衣身份与封疆大吏诗文唱和、颠沛南北,荣辱与共几十年并有书画印存传世于当今拍场,堪称奇迹。

  此事还得从戈青侯书写的篆书对联谈起。不久前,山东的书友发来景州戈青侯的一副对联。戈氏传奇的经历和深厚的书画金石功夫,引起本人极大兴趣。戈氏对联系五言篆书,“处堂如白屋,隐几亦青山”,落款戈履徵。

  戈青侯,出生于清中后期的景州北部望族,戈氏家族从明永乐浙江嘉兴移民到景州连镇一带,诗书传家,终成望族,出现了多名进士、举人、秀才等。戈青侯受家族文化熏陶,具有很深的文化功底,书画、琴棋、金石、文章名声在外,但屡试不中,仍保持文人气节,学游南北寻找知音。“处堂”与“白屋”反映了戈青侯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也流露出作为布衣混迹流浪于官宦文人中间的艰辛与无奈。“隐几亦青山”是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时写的《闷》诗中的一句,充分体现了戈青侯当时的心情。从诗境上看,此对联应是早期作品,是没有遇到知音、恩人俞廉三之前所作,从字里行间的气韵也能感受到压抑、愤懑、无助的境况。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戈青侯自觉一介布衣满腹经纶怀才不遇,四处流浪的时候,他遇到了恩人、知音、高官兼“老乡”浙江绍兴的俞廉三,从此转运,好事连连。绍兴与嘉兴有同根同乡之谊,又有书画金石情趣相投,二人是难得的搭档。

  俞廉三(1841—1912),浙江绍兴人,祖上三代以幕吏闻名。他十六岁投效山西戎幕,积功至知县、知州、知府。当时山西贫瘠,连年灾害,俞勤奋干练募款赈灾,另外号召支持百姓不种鸦片、广种五谷,百姓受益,万民称颂,因政绩卓然十五年,为全国之冠,体现了俞廉三踏实能干、一心为民的能臣气质,因功升任山西布政使,1889年升湖南巡抚兼学政。

  人以群分。纵观戈青侯、俞廉三一生交集应在俞任职山西期间,戈入俞幕府并取得高度信任,是因为二人性格、为人处世高度契合:一是二人都是“自学成才”,戈青侯一介布衣,仕途无着,凭自己刻苦努力筑牢文化功底,琴棋书画均精,具备让俞重用的资本;二是俞廉三无进士之名,凭自己真才实学,是从底层小官一步步干起来的,直至封疆大吏,朝廷和百姓一致认同,是难得的好官能臣。

  戈青侯与俞廉三交往四十年中,形成了良师益友的铁关系,戈将所学倾囊相赠,俞对戈关心备至,从善如流,心甘情愿将戈推到文人墨客、绅商巨贾到最高层,让戈青侯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了一席之地,这是俞作为“封建士大夫”凭能耐用人才的最可贵之处。

  戈青侯这位从清代景州大地走上文化舞台的布衣也凭自己的真功夫、大学问艺压群芳,为俞氏家族增光添彩,也为文气浓厚的景州大地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戈青侯陪伴俞廉三游遍晋湘大地,两人诗文唱和,研究金石文化,成为坦诚的挚友和知音,感情超越等级融为一体。俞廉三从浙江到山西又转湖南,思乡之情很重,于是创作了绍兴家乡景致十二幅画,装成册页,取名《卧游图》,随时携带慰藉思乡情结,还请当时闻名全国的文人名士高官题跋,题者只有戈青侯一人是鸿儒布衣。此册页在拍卖会上出现,俞的儿子俞纪奇也收藏了散失部分,一介布衣能登大雅之堂确实难能可贵,也是戈青侯能入选《清画家诗史》一书的佐证。

  戈青侯对俞廉三真诚相待,俞对戈也重情重义。1900年戈青侯去世,十一年后俞廉三将自己收存戈青侯的二百多方印章辑印成《柏叶斋印存》《浮介亭印存》,两印谱均以老友书斋号命名,体现了俞廉三不忘老友和旧情的崇高人格,值得后人敬仰!

关键词:金石,为友责任编辑: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