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故城:播下产业扶贫“种子” 结出脱贫致富“果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王成龙
2019-07-16 09:17:00
分享:

  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张梅胜 通讯员王成龙)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近年来,故城县紧紧盯住“稳定增收”长远目标,立足当前,深耕未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唱戏,及时把即期发展成果转化为远期发展优势,趟出了一条产业促脱贫的路子。

故城县青罕镇“扶贫车间”内,村民在折叠纸盒。王成龙 供图

  日前,在故城县青罕镇,30多名群众正在忙碌地折叠包装袋。这是发生在故城县设立的养元公司六个核桃外包装手提袋加工“扶贫车间”内的一幕。记者了解到,故城县已建成“扶贫车间”13个,正在建设的还有10个,已经建成扶贫中转站16家,吸纳贫困劳动力62人。该县通过创办“扶贫车间”,用简单的技能、灵活的时间和可观的收入吸引群众主动就业,让群众尝到甜头的同时,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造血式”产业扶贫已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故城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故城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多形式多载体探索和拓展“四位一体”(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深挖租金、股金、薪金三个“掘金点”,让贫困户搭上龙头企业强力拉动的致富“顺风车”。该县依托总投资100亿元的正大集团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县政府成立益民、正民两家国有平台公司,统筹56个扶贫合作社的产业扶贫资金3893万元和财政资金2100万元,通过衡水银行信贷融资放大至7.72亿元,建设全产业链生态养殖项目。通过正大集团龙头带动,贫困群众获得四项收益,实现了一地多赢。分别是按照每亩1000斤小麦的价格收获土地流转租金;为361名18-49周岁符合劳动条件的贫困群众,提供劳务性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平均薪金收入3500元左右;吸收3185个贫困户入股经营,户均入股1.2万元,每户年均增收1320元;促进产业增收,正大集团与360个村集体或合作社签订了玉米最低保护收购价合同,带动了玉米种植产业全面发展。

  正大集团的“四位一体”示范效应,在全县产生积极反响,一批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助下,主动复制推广正大集团“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绿康蔬菜、新希望肉猪等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带动贫困群众8690户17400人稳定增收。

故城县青罕镇“扶贫车间”内,村民在折叠纸盒。王成龙 供图

农民们正在管理瓜果蔬菜。王成龙 供图

  同时,故城县从贫困户千差万别的就业条件和就业需求出发,对症下药、一户一策,统筹用好三种就业模式,让高质量就业为困难群众铺平脱贫道路。建立“用工企业+就业平台+贫困户”对口就业模式。该县发挥服装服饰、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协调56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100多个。依托故城经开区,搭建村企互动就业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招聘通告等即时传达用工信息,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动态掌握全县招聘信息。开展专场招聘、劳务协作洽谈会等活动,组织用工企业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因地制宜、一人一策精准定岗定薪,确保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目前已落实就业171人,劳务输出347人。建立“扶贫车间+扶贫中转站+贫困户”扶持就业模式。故城县青罕镇裴庄村与河北养元智汇饮品公司合作,建设“六个核桃”包装车间和家庭中转站点,将包装工序中的手工环节分包给贫困户,实行计件付费,“多干少干在哪干”由贫困户说了算,人均月收入达到300元以上。全县建设此类扶贫车间、扶贫站点26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280余人。建立“公益岗位+贫困户”安置就业模式。该县用好上级就业补助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政策杠杆,在13个乡镇开发保安、保洁、保绿、护路等政府公益服务性岗位安置就业988人。制定《贫困劳动力公益服务性岗位考核管理及工资支付办法》,为安置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提供了长效保障。

关键词:故城,产业扶贫,增收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