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农业扶贫开发实现新跨越
从贫瘠地上扶植起来的富民产业——衡水阜城农业扶贫开发实现新跨越
历史上曾是涝、旱、碱交替为害的阜城县,贫穷和落后使群众饱受生活疾苦。自古至今,县域经济以农业为支撑,是传统的农业县。改革开放后,群众生活虽说解决了温饱,由于全县以小麦、玉米为主的单一种植,农民依然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以下,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40元。 因为农产收入低,县域经济无保障,2002年阜城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2012年又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由此,全县以扶贫开发为依托带动,掀开了穷则思变、奋发图强的新篇章,历经“项目精准扶贫——拓展产业规模——多项经营开发”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变革的“三级跨越”。 为贫困精选项目,瓜菜棚里念起致富经。在阜城县,先前曾有依靠农业治理贫穷的做法,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县强力推行棚菜种植,由于当时对外地做法的盲从效仿,结果种植片区不但分散,而且种类也样多品杂,农民群众从种到销都是各自为政。一年下来,多半农户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掉了本金,在民间留下了“一年欢,二年蔫,三年拆棚扛竹竿”的顺口溜。 自从阜城被列为贫困县后,面对落后的生产条件和人们守旧的耕种观念,扶贫扶什么?又该怎么扶?一时成为扶贫部门的热议焦点。思路和办法往往通过“倒逼”而“出彩”,县扶贫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感悟到,调整农民的种植结构,帮助贫困群众选准选对致富项目,才是问题的关键。于是,他们根据县域土壤实际,请专家论证,选择了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大棚西瓜和樱桃西红柿两个适宜种植品种作为扶贫项目,对精心筛选出的88个村,4.5万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对15.15万贫困人口实施重点扶持。 起初,人们对大棚种植没经验,西瓜苗施肥、打叉遇到技术问题;西红柿秧防治病虫害等等,一有情况贫困户着急,扶贫部门更是着急。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们分组到山东尧沟镇和寿光市观摩学习,邀请外地大棚种植能手现场指导、传授技术和经验,人们白天在大棚里忙碌,晚上召集起来办夜校、听讲座,贫困户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扶贫部门就办起什么样的培训班。 以点带面成产业,贫瘠大地结得丰硕果。做群众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为集中力量培植大棚种植典型,县扶贫部门选择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贫困村,派出工作队员与贫困群众一起建棚、试种,旨在抓好示范引导。离县城不远,有个不足二百人家的三里铺小村庄,因为贫穷而出名,在当地有着“宁肯三年不买布,有女不嫁三里铺”的说法。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后,大棚种植从零开始,迅速建起170个冬暖式大棚和占地面积470亩的春秋棚,应季反季种上“京新”西瓜、樱桃西红柿等瓜菜苗。 几度辛劳与盼望,种植成功了!全县示范村的大棚瓜菜获得全面丰收,并且市场销售一路看好。年底一算,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前一年的670元增至5600多元。一炮打响、一年翻身的棚菜农户,在谈论大棚种植时,都满怀喜悦的心情,以同样的感激语言告诉人们,“要想富得快、跟着政府种棚菜”;“大棚菜、大棚菜,一年赚了两万块”;“要想不受穷,跟着扶贫办种大棚”。 就是这样,阜城县扶贫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全县所有贫困村均已实现一村一品大棚特色种植,辐射带动了6个乡镇的瓜菜产业片区,面积达到21.66万亩,年收入超过17亿元,阜城县设施瓜菜种植大规模产业化、高标准规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多种经营谋开发,奏响惠农强农主旋律。 一是夯实基础,拉长产业链条。围绕产业片区,投资1500万元,贯通了4个乡镇100多个村的50多公里环线公路,解决了沿线百里无公害绿色瓜菜长廊的交通运输问题;投资1亿元的格瑞扶贫育苗基地暨农民创业辅导示范园项目正式运营,该项目集种苗培育、种植示范、农业观光为一体,可为10万贫困人口提供种植需求。为了瓜菜保鲜储存,引进天津中捷农林科技有限公司6000万元,建起总储量1.3万吨的恒温气调库。 二是对接市场,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在打造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时,注册了“漫河”西瓜和“伊强”樱桃西红柿两个省级名优产品,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冠名瓜菜畅销全国各地,2013年漫河乡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乡一品示范乡镇”。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方面,阜城县主动与国家农科院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合作,不断推出瓜菜新品种,已有23项试种成功科目获得研发专利。 三是利用工商资本,引进企业助力扶贫产业开发。阜城县利用土地流转好时机,鼓励社会资本创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吸纳旭景华都房产、北京华都集团、香港享誉国际等21家公司投资立项,带动了贫困村土地整合、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从扶贫起家,到大棚种植发家一路走来的阜城人,如今正豪情满怀地奔向小康建设的美好未来。(傅莉 苏恩辉)
|
关键词:阜城,扶贫开发,新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