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码头镇“富民思路”让百姓钱袋鼓
三年双万亩 百姓钱袋鼓
撩开棚室的门帘,一股浓郁的甜瓜香味儿扑鼻而来,棚内,一个个饱满鲜翠的羊角脆甜瓜在成片的绿叶瓜藤中显得十分诱人——这是日前记者在阜城县码头镇大龙湾汇杰农业合作社瓜果大棚里看到的景象。正在忙碌的汇杰农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李艳普一边招呼着来自各地的采摘客,一边介绍:“这个合作社从土地流转到建起温室种瓜苗,再到长出瓜果见效益,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么快的速度多亏了镇里的‘富民思路’啊!”
李艳普所说的“富民思路”是码头镇提出的“三年双万亩”的棚菜发展规划。 从2012年开始,在充分考虑棚菜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码头镇对棚菜产业发展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提出“三年双万亩”规划,即用三年时间打造以千武路以南的20个村为重点的“万亩棚菜示范基地”和以南小线为中轴、两侧外延、全程12公里,途经16个村折合面积1万多亩的“万亩棚菜走廊”。通过“一年一个三千亩大方,一年一个十里长廊”,全力打造阜城棚菜生产的新坐标。 此规划的出台无疑是码头镇自己给自己出的一个难题——他们要把原本只有3个特色棚菜种植村的码头镇打造成为特色棚菜种植镇,其他兄弟乡镇用了数年时间完成的棚菜规模,他们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实现,为了这一目标,码头镇上下团结一心,开始了“大步快跑”的工作。 在与大龙村相邻的大崔庄,同样在棚里忙活着的还有晟颢运河湾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带工长崔吉全。崔吉全是大崔庄人,70来岁,每天都要带领本村和周边多个村的200来名村民来棚里“上班”。说起土地流转、建大棚的好处,他一语中的:流转出土地不仅可以获得固定的租金,闲下来的人们还可以去合作社打工赚工资,跟原来自己种地相比省工省时还能增加收入。 在码头镇,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和崔吉全一样的“明白人”,这种“明白”同样得益于码头镇政府的扎实工作,他们意识到,要想改变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三年双万亩”的大步快跑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思想。 “三年双万亩”的棚菜发展规划制定以来,码头镇通过集市发放种棚明白纸、广播喇叭宣传、到村召开农民夜会、聘请镇内外典型户现身说法以及多批次的赴外地“千人大观摩”活动冲击和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给农民算清账,让农民开眼界,激发农民的脱贫志气,坚定农民的致富信心,让发展棚菜成为广大农民的一种行动自觉,让农民群众听的、看的、想的、说的都是棚菜,变“要我种棚菜”为“我要种棚菜”。 在这种典型引领下,农民们对发展特色棚菜产业心服口服。2014年春节期间,晟颢运河湾蔬菜种植合作社所使用的600多亩土地仅用三天时间就全部流转完成,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的农用地还包括四片极难动迁的家族坟地。三天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工作效率奇迹。 经过卓有成效工作,码头镇“三年双万亩”规划顺利开展,当年便启动种植空白村21个,落实棚菜面积4500亩。到2014年5月,全镇83个自然村中已有33个成为了特色大棚种植专业村,另有数个村已经开始着手土地流转向种植专业村转变。 在这三年的“大步快跑”中,镇主要领导始终冲在工作第一线,各片分头负责,对建棚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土地,种植过程中的技术、品种,以及瓜菜的运输、销售等提供全程服务,做到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为农民群众大面积推广棚菜富民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按照现阶段的市场行情,码头镇主打的各色甜瓜品相好,价格高,销往北京、济南等各大城市供不应求,农民增收数倍几成定局。 如今,沿着“三年双万亩”规划的中心轴南小线走一趟,一片大棚之海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排排大棚好像大海上泛起的阵阵浪花,码头镇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真正实现了特色种植的大步快跑。“现在大棚就是咱镇里的一景,以后咱们在地边上修个高台看风景,就叫‘望海台’!”崔吉全的一句话让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记者刘晓菲)
|
关键词:阜城,码头镇,富民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