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将举办特展“明:盛世皇朝50年”
中国博物馆有硬件优势管理体制可考虑借鉴西方 北青报:中国正在大量开设博物馆、美术馆,有数据显示,2012年新开博物馆、美术馆数量超过400所。但如果计算人均享有水平,中国仍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除了数量方面的不足,在博物馆、美术馆的质量上,你如何看待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 司美茵:坦白地讲,从目前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水平来看,我认为我们应该与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互相学习。中国可以从大英博物馆等西方历史悠久的博物馆身上获得经验,但我们也在向中国学习。中国的一个优势就是,一切都是新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运用最新的科技,一切都可以达到现代水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改进的方面。 从2006年开始,大英博物馆每年暑假都有一个为期6周的项目,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博物馆专业人士来大英博物馆了解学习。通常,这个项目每年会有两位参加者来自中国。他们可以学习我们整个工作流程和方式,从我们如何编目、注册藏品、录入网上信息,到策展流程与文物保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再到我们如何与其他部门合作,比如,市场部如何面对公众推广宣传我们的活动和展览,如何进行教育项目、开展儿童项目、与学校课程合作、设计成人教育项目等。我们对设计提供大型培训项目也非常感兴趣,如果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希望和我们合作,接受更为系统的培训,学习我们在过去250多年中的经验,我们很乐于分享。 总体而言,我认为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有较高的水准,但有些部分显得“过于匆忙”。如果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有一个很紧迫的截止日期,那么如何仔细地并遵循流程地完成工作确保展览和项目的质量?但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办法,而且还不错。 在西方,博物馆、美术馆推行一系列制度和流程,比如各种各样的评审机制。在英国,为了确保私人博物馆、美术馆达到一定的水准,由公益机构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评审博物馆、美术馆的章程和收藏,并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而非管控的方式去规范这些机构。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非常活跃,我想这类制度在中国尚未成形,也许中国可以在这个方面向西方学习,并把这个制度因地制宜地用在中国自己的环境中。 北青报:大英博物馆在以往有过和中国艺术机构合作在中国举办展览的经历,未来还有这类计划吗? 司美茵:我们非常开心能把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带到中国,我们曾在中国成功举办过很多次展览。在中国举办的展览多数是非中国艺术文化的,如古希腊、古罗马、英国艺术等不同主题,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中国举办古埃及展;仅有的中国艺术展,是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瓷器和中国出口瓷器展,由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合作举办。所以我们办展的主题有很多,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展览市场。我们把有可能办展的资源列出来介绍给中国的博物馆合作方,相关的博物馆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承办。承办方式是世界各地博物馆统一的,即要负担一定的运输成本和费用。但这是一个合作,是否承办,得由当地博物馆决定,由他们来考虑展览主题是否适合当地观众。我们非常希望古埃及展能在中国巡展。 |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特展,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