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衡水:河湖连通 构建水源互济的水系格局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2021-03-14 10:26:36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张梅胜 通讯员 信志锋

  “索泸河通了水,麦苗就能喝饱啦!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3月12日,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留仲村的麦田里,看着春灌所需的水顺着水渠哗哗地流淌,村民李书全弯腰捧起水渠里的一捧清水,满含深情地说。

  “春天正是麦苗要喝水解渴的时候。收成好不好,就看这头遍水,现在大渠小沟都有了水,春灌不愁。”李书全老人说,如今,全村4000亩地都用上了地表水。

  “改用地表水灌溉不仅让我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数排名全省第一,还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衡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春灌用机井浇地,浅井每亩地费用二三十元,深井六七十元,个别地方上百元。改用河渠地表水浇地,农民只需支付从水渠至麦田的扬水费用,不论使用柴油还是电,每亩地费用大多在十元以下,且水流量充足,大大缩短灌溉时长。

农田使用地表水灌溉。

  时下,正值春灌时节。衡水市抓住去冬今春有利时节,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以河道清淤疏浚为重点,在全市组织开展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各县市区依托既有引调水线路,结合河渠引、蓄、灌、排等功能需求,实施清理整治河渠,打通平毁、道节、拦河土埝等堵点,新建重建水闸、泵站、桥涵,完善河系间节制、蓄灌等工程,整合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水源互济的水系格局,为农田使用地表水灌溉提供有力保障。

衡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衡水,这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9条主要河流,曾经河渠交织、水路纵横。然而,由于部分河道开挖年代久远,淤积严重,再加上配套水利设施损毁失修,致使河湖水系缺乏必要连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水引不来、引来用不上等问题。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地下水生态安全,在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和提高单产的同时,衡水市大力实施河湖水利连通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引蓄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开采,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着力构建全域“生态水网”。目前已清淤疏浚南运河、天平沟等河渠510多公里,新增蓄水能力1600多万立方米。

  衡水市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成立了全市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工作领导小组,市县领导一线协调调度,水利、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密切配合,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实现了工程快速推进。

  该市启动了市县水资源均衡集约利用规划编制,组织开展河湖清理整治项目谋划。安平、饶阳启动滹沱河清理整治项目,冀州、桃城、武邑、武强、高新区启动滏阳河清理整治项目,枣强、故城启动清凉江清理整治项目,同时打通支渠和毛渠,彻底清除河道内垃圾、障碍物、违章建筑,依托现有引调水线路和河湖水系,打通断头渠,连通河湖、沟渠、坑塘等蓄水设施,构建起四通八达的水系网络,武强县清淤整治夹道排水渠、反修渠、西五引渠、曹庄引渠及沧南排干等六条河渠,总长21.23公里,清理土方约10万立方米,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约4万亩,可压采地下水350多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衡水提前做好去冬今春位山引黄、石津灌区春灌等引蓄水灌溉工作,实现有水河渠向无水河渠坑塘输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延长具备补水条件的河道有水时间。安平投资1900多万元,利用滹沱河30.7公里补水河道,在滹沱河修建了3座提升泵站,2座扬水站,以河代库,形成水面面积3500亩,蓄水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

  衡水市压采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月下旬,衡水今年已引水1.78亿立方米。另外,石津灌区自今年2月25日开始引水灌溉,正在顺利进行。到今年1月底,衡水市深层地下水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2.07米,回升幅度全省第一。

阜城湖生态风景区一角。

  “河湖连通”让纵横交错的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生态环境逐渐改变。

  走进阜城湖公园,昔日尘土飞扬、黄沙蔽日的千顷洼地已不复存在。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水面交错相融,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很多游人前来观赏。“一池清水半湖绿,半城公园半城楼。咱阜城真正成了物阜民丰地、生态宜居城。”到过阜城湖公园的阜城人都充满了这样的自豪。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阜城县引来黄河水,阜城湖变成千亩碧波,在生态、水利功能上给百姓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有效拉大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颜值与品位。

7978个农村坑塘实现了能蓄则蓄。

  过去干涸的河渠流淌起来,7978个农村坑塘实现了能蓄则蓄,形成枣强南湖、阜城县阜城湖、武邑县滏东排河蓄水水面等,每个县(市、区)都有蓄水量百万立方米的坑塘。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河湖、沟渠、坑塘互连互通、水源互济的水系格局。

  河湖连通,连通的是水系,畅通的是河湖,改善的是生态环境,夯实的是幸福指数。

关键词:衡水,河湖连通,水源互济,水系格局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