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至今对当时的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形式,都已封存在了那遥远的记忆之中。但对生产队的主要生产资料——牲口(马,骡,牛,驴),以及管理这些牲口的饲养员,仍是记忆犹新。
当时生产队搞运输,或是往农田里运送肥料,主要靠得是马车。因此,每个生产队都会养几匹好马和好骡子,而且,喂它们的饲料也比喂牛和驴的饲料更加精细。
一次,我发现在牲口棚的院子里,有两匹半大的马被残忍地拴在拴马桩上。说残忍,是因为那僵绳拴得很短,被拴的马只能围着拴马桩打转而不能卧下。我见一匹马想要卧倒而让自己的上半身挂在了拴马桩上,缰绳将它的嘴勒出了血,很是可怜。我便走上前解开缰绳,想帮助它解脱困境。
“别动!干嘛呀?”身后突然传来饲养员朋柱叔的呵斥声。
我非常不理解,甚至有些愤怒,转身怒视着饲养员朋柱叔。
朋柱叔平静地说:“这两匹年轻的马,再过一两年,就要拉车干活了。当下它们需要的是锻炼。留的缰绳长了,它们就会卧在地上,不乐意站起来。如果它们连站的脚力都没有,将来又怎么能驾车上路呢?”朋柱叔一边说着,又走过来把我解开的缰绳紧了又紧。
朋柱叔转身严肃地对我说:“你一定要记住,不能干活的马,就是死路一条,只能被宰杀了供人们吃肉。”
我恍然明白,朋柱叔表面上的残忍,原来是对马的爱护。
其实,我们要求孩子也应该是这样,把育人的“僵绳”拴得短一些。
(作者简介:韶年,本名:柳洪昌,爱好文学,自2017年开始习作,至今已在报刊和新媒体发表作品近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