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区防贫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在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资料照片)。 师磊 摄
全省民政系统第一个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项目落户衡水、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村社区服务站、第一个启动并完成主城区殡葬及养老设施规划,50多个省级以上集体荣誉、100余次通报表扬……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更是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近年来,衡水市民政局党组牢记职责使命,抢抓历史机遇,将本职工作深度融入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之中,团结带领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实践创新成果,为新时代衡水高质量发展谱写了民政篇章、提交了民政答卷、贡献了民政力量,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决心目标。
加强基层社区治理,践行“民政宗旨”
2018年5月9日,衡水市迎宾馆恒兴厅内座无虚席,包括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在内的全市22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在这里召开全市社区治理现场推进会议,标志着衡水市社区治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此规模和规格的社区工作会议,改革开放以来在衡水市尚属首次,凸显了市委、市政府大抓基层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社区建设工作汇报,并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全市民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和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原则,相继制订出台了《衡水市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文件,有效解决了制约社区发展的社区用房、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相继培育出了诸如“党建+N”“E管家”“一居一品”等一批具有地域特点的社区治理品牌工作,多项经验成果被全省推广。
“15分钟社区服务圈、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4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谷秀红对十八大以来社区建设的变化和成就如数家珍。
“为了增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我们在健全各个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还在全市大力推行‘三会一课一服务’‘四议一公开’等乡村治理工作法,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有效保护居民切身利益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基层和谐稳定。这也是各级民政部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宗旨理念的深刻体现。”市民政局局长支斌在谈到社区治理的成效时高兴地说。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释放“民政温度”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党和政府释放发展红利、促进社会和谐、聚民心暖人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7年高考后,市福利院孤儿王恒璋传来好消息:他考出了509分的好成绩,高出理工本一分数线24分。王恒璋出生几个月就因唇腭裂被父母遗弃。但在好心人王仁水和市福利院的共同关心照顾下,他健康成长,并走进了梦想的课堂。中考时,更以518分的好成绩被衡水中学公费录取。为了让王恒璋安心上学,市福利院还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会一直支持他上高中、大学,直至他能独立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民政部门聚焦实现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原则,扎实做好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各项工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连续7年提高各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从2013年的4188元/年和2120元/年分别提高到现在的7212元/年和4239元/年;农村特困救助供养标准从2014年的3357元/年(集中供养)和2291元/年(分散供养)统一提高到现在的5609元/年。2017年,建立了城市特困救助供养制度,供养标准从开始的8520元/年提高到现在的9448元/年。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从2013年的600元/年(散居)和1000元/年(集中供养)提高到了700元/年(散居)和1150元/年(集中供养)。在落实好已有救助保障制度的基础上,2016年,衡水市还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2018年,建立起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进一步织密了救助保障网。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资金37.5亿元,在有效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聚焦基本社会服务,绽放“民政风采”
位于桃城区宝云街的福寿康养老院是2013年2月开办的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创办之初,养老院设施简陋、硬件基础落后,来这里考察的老人走得多、留得少,一度运行困难。2016年,该院响应民政部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投资30多万元对硬件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现在我们养老院里的设施设备都是按照三星级养老机构的标准改造的,居住环境和服务质量比一般的富裕家庭还好,来这里住的老人和子女都很满意,已经有更多老人开始预订房间了。”院长吴荣红谈到养老院最近几年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一人难留”到“一床难求”,福寿康养老院的发展变化是衡水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的积极性,衡水市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的措施办法。2018年,在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措施的基础上,又出台《关于深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等10个方面的奖补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
“全市共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奖补资金9400多万元,为各养老机构改善软硬件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最近五年,全市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分别增加了77.6%和43.5%。”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杨巧玉的“小账本”,更能体现衡水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成效。
“自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协调、紧密配合下,衡水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市民政局副调研员季铁庄告诉记者。
发展养老服务业,土地是关键。为有效解决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问题,2015年,衡水市投资100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主城区养老设施规划(2016-2030)》编制工作,将养老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之中,2017年完成了编制任务。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需求,2016年至2030年,《衡水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了养老设施建设用地40处,总面积达74.63公顷。
助力脱贫攻坚战,探索“衡水模式”
冀州区门家庄乡西堤张村90岁的丁景荷无儿无女,4年前因意外导致瘫痪后,一直由婆家侄子和孙辈人照顾,生活艰难。2018年10月,在驻村扶贫队员和区民政局领导的劝说下,老人搬进了新落成的区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供养中心干净整洁的环境、周到细致的服务和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让初来乍到的丁景荷一下子就解除了思想顾虑,也让她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这里不愁吃不愁穿,住着又舒坦又开心,多谢党和政府……”8月9日,老人一边吃着中心刚发的月饼,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的强力推进下,全市上下不懈努力,衡水市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有6000多名群众因为年老多病、身有残疾、无人赡养等原因无法依靠个人努力摆脱贫困,这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面对脱贫工作面临的紧迫形势,各级民政部门牢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的职责定位,主动出击、勇挑重担,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解决贫困失能人员脱贫难题”的工作思路,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在全市推广实施。对此,副省长张古江专门作出批示,称衡水市的做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聚焦’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精准兜底保障的模式创新”。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衡水特色”
2006年农历八月十四,山西省临汾市47岁的李令玉,因患精神障碍疾病,深夜在家人熟睡后悄悄走出家门,成了一名流浪人员。2007年7月9日,流浪了一年的李令玉在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附近被当地救助机构救助安置,但一直没有找到她的家乡和亲人。2016年,按照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要求,李令玉被转移安置到衡水市精神病医院,在这里,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折。2019年8月,在医院和今日头条栏目的通力合作下,离家13年的李令玉终于迎来了母子团聚的激动时刻……
2016年1月,市民政局下属的衡水市精神病医院与北京市民政局签署协议,承担了北京市长期滞留流浪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受助人员的托养工作,这也是全省民政系统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首个落地的京冀合作项目。
承接转移安置任务以来,市精神病医院在严格按照协议对安置对象进行精心照顾和治疗的同时,还从践行民政宗旨的高度,积极拓展寻亲服务。工作中,他们按照“勤于交流辨口音、仔细观察看习惯,只言片语不放过、蛛丝马迹挖线索”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相结合、线上寻亲与线下寻亲齐用力的方法,先后为400多名长期流浪人员找到了家乡和亲人。北京市民政局主要领导先后三次专门来衡水市调研考察此项工作,对该院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并称之为“京津冀合作的典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之际,衡水民政人将一如既往地深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提出的“三个聚焦”要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增进全市困难群众福祉、为“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目标早日实现交上一份更加暖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