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张千)12月16日-18日,河北省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观摩交流展示活动在衡水市举办。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旅游部门、教育局、财政局分管负责同志和有关科室负责同志,雄安新区宣传中心、公共服务局有关负责同志,省文联戏剧家协会、省直戏曲院团、省级新闻媒体文艺宣传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
观摩团成员走进衡水胜利小学、武邑中学,实地调研相关学校深入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成果,与村民一起现场观看了刘新庄剧团、赵圈村春来剧社的戏曲节目展演,并集体观看了全省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汇报演出,与戏曲艺术家代表展开深入探讨交流。
在交流会上,与会领导向衡水市有关中小学赠送《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随后全省各市就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工作进行交流发言。
据衡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福华介绍,戏曲文化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开展以来,衡水深入挖掘优势传统文化资源,实施戏曲“生根”计划,推行学校、乡村“双示范”,实行送戏、种戏、养戏“三步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弘扬。
该市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坚持戏曲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三结合”。将戏曲知识融入语文、音乐教学,利用文化墙、手抄报、橱窗、折页、书签、手提袋等形式普及戏曲知识,用卡通、漫画、素描、泥塑、雕刻等多种手法描绘戏曲人物,在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戏曲氛围。借助“三微一端”即时推送在线戏曲课件和优秀戏曲鉴赏音像资料,开通了能展示各学校戏曲排演音频影像的“少年儿童核心大舞台”微信公共号,让戏曲文化在校园立起来、活起来。
同时,衡水各地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探索出一些特色做法,戏曲文化进校园进农村活动如火如荼,精彩纷呈。武强县组织当地河北梆子艺术团进校入村开展活动162场,艺术团被评为河北省“双服务”先进集体,团长被评为“燕赵文化之星”。饶阳县组织对“官佐村笛子调”进行挖掘,整理《流沙河》《十大难》《玉环记》等16个传统剧目,正在申报市级非遗。景县依托创排新编历史京剧《董仲舒》契机成立了以该剧主演名字命名的“张建国京剧艺术班”,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简明本土戏曲教材。“荀派故里”阜城县组建了“阜丰评剧歌舞团”“安康剧社”“京剧戏迷协会”等民间社团,编创戏曲剧目20多个,演出近600场。武邑县赵桥镇刘新庄被誉为“京剧之乡”,龙店乡中王孝“哈哈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韩庄镇的河北梆子、清凉店的样板戏、武邑中学的“京剧韵律操”等都独具特色。胜利小学成为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衡水中学增设戏曲专业,开设了戏曲选修课、京剧鉴赏课,为中央戏曲学院培养了多名优秀人才。
据了解,衡水市50多个戏曲院团深入城乡学校演出620场,观演学生65万人次,组建学生戏曲社团360多个。与此同时,该市财政补贴800万元推进戏曲进乡村,几年间演出遍及11个县市区1500多个村,覆盖群众16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