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衡水要闻

70年来衡水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杜静 李玲
2019-10-12 09:11:00
分享: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领域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服务业投资比重显著提高,创新领域投资加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据衡水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1978年衡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年均投资0.1亿元。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迎来新高潮,“八五”期间完成投资115.4亿元,年均增速106.5%。“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982.7亿元,年均增速14.5%。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全力以赴抓投资稳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4186.7亿元,是“六五”至“十一五”30年投资总量的1.3倍,年均增速19.4%;“十三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向平稳,投资理念从重规模转向优结构、重效益,2016—2018年3年投资增长了24.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第一产业投资经历快速投入后转向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后,衡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1975年、1980年、1985年农业投资所占比重均超20%,分别为20.0%、20.1%和20.3%。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产业投资以规模农业、法人农业、科技农业、节水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突破点,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农村电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大为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特色观光旅游业等投资格局的构建,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劳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促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201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9%,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7.8%。

  第二产业投资由扩大规模逐步转向结构改善。1972年二产投资占比首超50%,达到50.6%,1975年占比66.6%,当时二产投资以采掘、原料加工和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后期在持续投入中逐步注重结构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发展新动能,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呈现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2018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增速比同期投资增速高31.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由单纯的基础设施扩大向现代服务业。1978年第三产业占比为30.9%,以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行业为主,投资行业较为单一。改革开放以来,衡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发展,占比不断提高,投资行业新兴化,经济活力大幅提升。一是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为投资增长提供了新动力。2010—2017年衡水仓储和物流行业投资年均增速达54.7%。2011—2014年住宿业以年均增速63.2%的投资力度,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也在快速增长,2018年投资是上年的2.3倍。

  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有经济投资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1949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混合所有制、私营、个体等为代表的民间投资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投资发展的主要动力。2013年民间投资达到顶峰,占比96.8%,后几年虽有回落,但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8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6.3%,投资规模是2006年的3倍。随着投资主体的变化,资金来源渠道也更加多样。1978年国家预算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27.7%,自筹资金占比为72.3%。改革开放后,股票、债券、集资、转让经营权等融资方式逐步进入投资领域,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了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自筹资金仍占主导外,其他资金也逐步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2018年国家预算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仅为3.5%,较1978年下降了24.2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比达到79.3%,较1978年提高7.0个百分点;社会集资、个人资金、无偿捐赠及其他单位拨入等其他资金占比达到12.6%,成为投资资金来源新渠道。

  房地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主力。衡水房地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市场开发阶段,近年来投资发展迅猛。2000—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1508.6亿元,年均投资达到79.4亿元。2018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173家,是1996年的7.5倍,房地产开发投资237.5亿元,是1996年的296.9倍。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市人居环境得以极大改善,一大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从无到有,且快速增长,带动全市投资稳步提升。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1.9%,随后的10年,其投资占比一直高于10%,在2011年达到20.6%,随后回落,但一直稳定在13%以上,2018年占比达到27.8%,比2009年提高15.9个百分点。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建设提档升级。1957年衡水交通运输邮电系统投资仅38万元,1979年为367万元,改革开放前30年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共174万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2008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已达14.7亿元,占当年城镇投资的9.8%。其中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投资5.2亿元,是1962年的1.3万倍;运输邮政投资5.5亿元,是1957年的1459倍。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15.8%,其中热力、燃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城市绿化、公园管理、市政市容管理等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占比7.4%,电力、电信、邮政通讯、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占比5.4%,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占比3.0%。完成省道S539宁武线至枣强东环段改造工程枣强段项目、国道106线衡水湖段改线工程、衡水湖生态城“三横一纵”道路、大广高速连接线、“四路十桥”、人民路扩建、永兴路东延等道路建设。1996年衡水建市之时,全市境内等级公路里程为4949.6公里,2008年末达到9460公里,2018年末达到13365公里,全市路网四通八达。市内供水供热供气管网工程相继完善,多个休闲场所项目、公园管理项目、游览区管理项目、文化休闲项目的建成,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全方位提升了衡水基础设施水平。

关键词:衡水市,固定资产,投资责任编辑:胡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