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70年·河北故事】“新中国同龄人”冯书田:我要和祖国一起永远朝气蓬勃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胡竞文 王晓霞
2019-09-25 09:36:00
分享:

  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张梅胜 胡竞文 通讯员王晓霞)“我喜欢学习,认定了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冯书田对自己70年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不服输、不服老、爱钻研性格的写照。日前,记者见到了这位“新中国同龄人”冯书田,他1949年8月出生,是衡水市气象局的一名退休职工。

  “我出生在故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他告诉记者,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是,父母都是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兄弟姐妹们中,最不济的也念到了小学毕业。

年轻时候的冯书田。王晓霞 供图

  认准了,知识能改变命运

  冯书田1966年初中毕业后,因特殊原因无学可上,只得回到自己的家乡故城县坊庄乡小庙村务农。

  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混下去的他,跟着村里的大人到山西煤矿打工。因为一心想着要干个跟知识打交道的活儿,他拉了两年煤回到村里后,正好赶上村里的中学招收民办老师,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靠着上学积攒的知识功底,冯书田被录用了,那一刻,他和家人都非常兴奋,“终于翻身了!”

  考上中专跳出“农门” 因“文化”结缘妻子

  寒来暑往,兢兢业业,教书三年后,他迎来了又一次“翻身”的好机会。

  1974年,作为工农兵子弟,冯书田成功考入衡水农机化学校,读了两年的中专。1976年,这个已经27周岁的大龄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家乡县城的农机厂上班。自此,他彻底跳出了农门。

  农村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冯书田跟爱人常桂荣的结合极具戏剧性,“我喜欢文化人,当时我被单位派到衡水学习,别人给介绍了个对象,是个大学生,我一听就挺高兴的。”冯书田坦诚地说,因为有“文化”这根红线牵着,他和常桂荣一见钟情……

  从后勤“杂家”到气象“土专家” 

  1979年,在衡水的培训结束没多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冯书田被调到了衡水市气象局工作。

  回想起刚到气象局工作的那几年,冯书田说:“因为我没有专业气象知识,当了五年的管理员。就是后勤、伙房啥的,单位停了电,需要发电,我就给发电,总之让干啥就干啥。”

  爱学习、爱钻研的冯书田就在这让干啥干啥的工作中,渐渐干出了跟别人的不一样。发电机出毛病了,他主动拆开自己修。闲暇的时候,他还迷上了单位的传真机,帮着同事收发传真。传真机一旦出点儿毛病,冯书田手到“病”除。冯书田通过收发传真,认识了气象业务,他觉得气象很神秘,通过那些数字和符号就能分析出天气走向,预测是晴还是雨。领导也看中了冯书田的钻劲儿,把他调去了通讯组,开始正式收发传真。

  上世纪80年代末,气象部门开始搞服务,冯书田想到老百姓收麦收秋最关心的就是刮风下雨的事儿,于是,他给单位提出建议并被采纳,全市引进推广了警报接收机,大受农民群众好评,衡水也一跃成为全省气象服务的典型。

  “老冯啥都懂,干啥都难不倒他。”这是老搭档刘宏志给他的评语。

  活到老学到老 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活

冯书田近照。王晓霞 供图

  2010年正式退休以后,冯书田也没闲着。 爱知识的他买了电脑,每天上网“遛遛”国际国内新闻更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量子科技、5G时代等这些高科技名词,冯书田也能谈出点自己的理解来;跟气象沾边的,水利发电、风力发电等,更是说得头头是道。今年,他又如愿进入衡水老年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

  “国家科技进步这么快,我要好好活着,慢慢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活。”冯书田告诉记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和祖国一起,永远昂首奋进、朝气蓬勃!”

关键词:70年河北故事,马书田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