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张梅胜 通讯员郝红军)有着“鸭梨之乡”美誉的阜城县霞口镇,曾是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千年古渡口,因拥有我国最大的古梨树群,又有“运河古梨第一乡”的雅称。在这香雪花海中,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故事繁多的千年古村落——刘老人村。日前,记者走进阜城县刘老人村,感受乡村蜕变,见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百年梨园。记者 张梅胜 摄
激发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虽然坐拥独特而丰富的产业资源,但几年前,刘老人村在梨产业发展上管理方式陈旧粗放,产品品质不高,产业效益差,鸭梨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小麦、玉米等普通农作物。当时,“鸭梨完了”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一些村民甚至把梨树砍掉,改种其他作物,仅2010年,村里便有近百亩梨树被砍掉。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并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又请来专家出谋划策,制订了“四化”发展思路,经过不懈努力,使梨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从2011年开始,我们成立了梨果产业合作社,按照统一施肥、统一套袋等‘七统一’模式,对全村梨树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群众分户经营,这样既保证了鸭梨的品质和产量,又保证了群众的经营权。当年,梨果就实现了大丰收,价格也有所上扬,实现了产业效益和群众收入双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山告诉记者,虽然通过合作社使梨产业有了起色,但投入不足、信息不灵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该村与北京多维集团达成协议,组建现代化产业园区,按企业化的方式组织生产经营。根据协议,群众不但能得到稳定的租金收入,又能参与园区的管理和分红,还能通过到园区及周边企业打工等方式得到薪金收入,收入大幅增长。多维集团以刘老人村为中心,规划了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投资1500万元,发展密植梨3000多亩。到2019年,密植梨进入正常挂果期,预计亩效益可达万元以上。
闯出品牌化的市场新路
为了让梨产业再现勃勃生机,刘老人村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先后四次采取革命性举措,不断提高梨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鸭梨虽然是传统产品,但存在着品种单一、产量不高等问题。对此,他们大胆舍弃种了几百年的普通鸭梨,引进了黄金梨、丰水梨等新品种,并推广密植梨种植技术,嫁接成功雪青梨、新梨七号等名贵梨果。梨果品种更加丰富,高端果品占比明显提高,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
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百年梨园内果实挂满枝头。记者 张梅胜 摄(资料图)
为不断提高产业效益,他们着力在梨果品牌、品质上做文章。利用村内300多亩老梨园这一宝贵资源,注册了“百年老梨”商标,按照绿色无公害的标准,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梨果进行管理。经过努力,梨果品质有了极大提升。目前,鸭梨已经连续多次荣获全省名优农产品等荣誉称号,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高。
走上电商快车道
“现在根本不愁卖,最好的鸭梨能卖10元一个。”村民刘风义乐得眉眼都在笑。
“过去是坐在地头等着客商来收,现在是农民自己通过电商进行销售,倒推了梨果产业的发展,撬动了梨价走高,直接增加了梨农收入,提升了农民电商的整体素质。”刘连山表示,为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该村积极改变坐等客商上门的传统销售方式,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在村内设立了全国首家京东金融扶贫小站,利用京东集团的品牌和平台优势,把梨产品搬到网上进行销售,把市场由华北地区扩大到了全国范围。今年以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鸭梨50多万公斤,其中高端产品“百年老梨”全部实现网上销售。
延伸梨产业链
“一业兴、百业旺”。为充分利用好梨果资源的外溢效应,阜城县深入挖掘刘老人村的历史文化、梨文化和运河文化,在原有“百年梨园”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包含梨、桃、果桑、核桃及杏梅等名优新特果品的“百果园”1000亩,建设了八景十园二十八处景点,使生态旅游成为刘老人村增收致富的又一产业,如今的刘老人村变成了“春赏梨花千顷雪,夏听野雉伴涛鸣,秋尝脆梨观红叶,冬览虬枝挂雾凇”生态优美、文化深厚的休闲旅游名村。今年梨花旅游文化节,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230万元。
中国·阜城第二届梨花旅游文化节。苗凤强 供图
“一棵梨树,浑身是宝。梨果不仅可以当水果吃,还可以通过深加工,制作成梨汁、梨干,梨花可以加工成梨花茶,梨树可以加工成梨木家具……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火着呢!”刘连山告诉记者,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其中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农户占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