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衡水频道>>文化

大英博物馆将举办特展“明:盛世皇朝50年”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01 15:3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读: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是大英博物馆历史上吸引观众人数最多的展览,达到165万人次;排名第二的则是2007年大英举办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时隔7年,大英博物馆即将于今年9月再次推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殊展览:“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该展览将通过一系列精美绝伦的物品,包括瓷器、黄金、珠宝、家具、绘画、雕塑以及纺织品,展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为何选择这一主题?策展人和博物馆希望观众通过该展览产生哪些新的认识?明星展品有哪些?筹备展览期间又有哪些挑战和收获?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独家专访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女士、该展览两位策展人之一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女士,探寻展览背后的故事。

   15世纪前50年代表明朝艺术最高水准

  北青报:关于举办“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的想法从何而来?

  霍吉淑:我和本次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牛津大学艺术史系的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都希望举办一场关于中国明朝的精彩展览,但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角来呈现这个展览。因此,我们从中国历史中选择了1400至1450年自永乐皇帝夺位直到正统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这一阶段的历史。该展览就是围绕来自这一时期的珍贵文物来建构的。我们希望关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并且是深入式的。以往多数关于中国的展览或是关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或是关注整个朝代,我们希望可以做些不同的尝试。

  北青报:从大英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行的角度讲,本次展览是如何从一个“观点”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展览的?

  司美茵:一切展览,即使是小型展,我们都会通过不同方式、由不同人验证策展主题。策展人首先向所工作的部门提出策展的初始想法,然后进入阶段性初审,由部门中了解中国、了解亚洲、有策展经验的同事对策展思路做出反馈。根据这些反馈,策展人进一步向博物馆总监以及展览审核委员会提出较为明确的策展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展览的优势及可操作性,如公众对此展览主题的兴趣有多大、申请资金赞助的可能性。所以会有很多人参与验证策展建议的过程。策展建议一旦通过,就要同时展开几项工作,包括联系资金赞助(在确认有足够资金支持前,是不能向公众宣布展览信息的)。所以有一个阶段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工作,即假定策展建议被通过,着手开始一些相关研究,以加强说明策展建议的可行性,同时努力寻求资金支持并确保到位。这样才能走到决策的一步,确认正式启动、开始所有相关研究、邀请布展设计师、建立专业团队来组织展览中的文字内容,等等。这样一个展览就算完成了从一个“观点”到一个展览的过渡。

  北青报:明朝统治中国276年,为什么选择从1400年到1450年作为展览的内容呢?

  霍吉淑:明朝的历史非常久远,每个阶段都各不相同。洪武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但1403年至1449年这一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重建’;有些人甚至将1521年以后的嘉靖皇帝统治时期视为明朝的第三次建立。有些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就出自明朝早期的这50年(1400年-1450年)。除此之外,这段时期在历史上也有重要意义,比如从南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通过最新的考古工作,即包括陆地考古和海洋考古,我们得以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为详尽的了解。我们希望探索关于这一时期更多的真相和传说,以及其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和关联。

  北青报:已经发现的真相和传说有哪些呢?

  霍吉淑:要想知道全部的新发现,恐怕还是要亲自到展览上去看。但这些新的研究发现使得我们可以更新部分文物的年代,甚至包括大英博物馆自己的收藏。此外,令人兴奋的是,我们还会展出从未向远东以外的观众公开展示过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特展,美术馆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