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右一)在衡水市中医医院查房。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这十年,京衡协同发展成果春色满园,硕果累累。
今年,是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在衡水启动的第六年。这六年,衡水中医药协同发展更是一枝独秀,花开正艳。
六年来,北京与衡水两地携手建立了12家中医综合医联体和26个协同重点专科,北京专家团队来衡水接诊量超过36万人次。
六年来,衡水全市有420多名医务骨干赴京进修,培养出1600余名精英医师、4867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服务群众60万人次。
六年来,“名片”工程从1.0版直接跨越到3.0版;双方合作从最初的建医联体、建专科、推技术等“八个一体化”,升级为创全面绩效评价、中医药数字化转型等“八张新名片”。
衡水市民刘雄来曾经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北京各医院专家出诊时间、衡水进京的火车车次以及相关的地铁、公交线路。患骨病多年的他,需长年进京求医。这个笔记本,他每次进京求医都随身携带。“那时候做梦都想着能在家门口让北京专家看病。”刘雄来感叹道。
刘雄来的梦想,也是众多衡水市民的夙愿——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北京医疗资源。
如此重要的笔记本,在2018年底,却被他扔了。因为,梦想成真了。
2018年10月20日,衡水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正式签订《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框架协议》。双方启动了“八个一体化”:组建京衡中医医院医联体、京衡协同中医重点专科、京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京衡中医治未病健康微信公众号、名老中医工作室衡水分站、京衡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京衡运动康复中医药指导中心、京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以多种形式推动衡水中医药事业在医疗、传承、产业等多方面与北京名院深度对接融合。
这意味着北京名医能来到衡水“家门口”坐诊,本地“杏林”也能得到北京“活水”的滋养。
这张“名片”的背后,既是衡水从守望到主动作为、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个历程;也是京城名医对衡水从尝试接触到初步认可、到放心留驻的过程。
从“0”到“1”,于衡水来说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却也揭示了其历史和自身的“双重必然”
衡水不临海沿边,无深山矿产,先天不足是这块土地的缺陷;负重前行,在夹缝中苦苦寻求向上生长,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衡水人的性格。安平丝网、武强西洋乐器、枣强复合材料等一批各具特色、冠绝国内单项的县域经济,就是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念头下“无中生有”创造出的成绩,这也成为衡水人“倔强”脾气的生动写照。
历史上,衡水区域并没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即使个别地方种植中药材,也因缺乏技术指导,产量小品性差,难以成为一方产业。又因缺乏道地药材品牌,在全国道地药材名录、河北道地药材名录,未见衡水区域的道地药材。衡水市中医医院由于医疗力量和可利用资源相对薄弱,再加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医事业因为各种原因发展受阻。在这“内外”“大小”环境的双重制约下,发展也备受阻力,工作亮点更是乏善可陈。尤其在2007年前,医院发展缓慢,一度陷入生存困境,濒临倒闭。可以说,无资源、无产业、无品牌,这种“先天不足”便是衡水中医药产业和衡水市中医医院的“天赋”。
“那时候,一个偌大的中医医院,住院病人只有区区十几个。其他以西医为主的兄弟医院,则是人满为患。当时我们甚至都比不上一些县医院。”衡水市中医医院院长田建军回忆。由于本地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短缺,群众只好辗转300多公里到北京求医问药,“看病难、看病贵”显而易见。“我们知道,群众还是信任中医的。有了好的中医医疗资源,群众会选择我们。”
经过自我剖析和深度调研,衡水市中医医院开始了苦苦探求:打造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聚焦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工作慢慢有了起色。“但总感觉新技术新疗法增长缓慢,整个的‘中医思维’建立不起来,得不到大医院、名中医的‘活水滋润’。”田建军说,“遇到了瓶颈”。
彼时的衡水市中医医院,就是衡水市乃至衡水中医事业发展的缩影:不甘于现状,想发力改变,但苦于缺少一个抓手和机遇。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打开了衡水人的思路,也为衡水市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打造优质承接平台。衡水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院所深度合作;以打造京津冀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为目标,规划建设饶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大广高速优质果蔬产业示范带……
协同发展是全方位的,中医药事业自然位列其中。一定要让衡水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打一个“翻身仗”,活出新样子。正是这样的执着追求,促成了一次对衡水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
2018年9月的一天,时任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的徐春芳和衡水市副市长崔海霞前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拜访时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欲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机,为家乡群众进京“看病难、看病贵”寻求解方,同时助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降低北京就医压力、缓解北京交通拥堵。
“听取了我们的工作设想,屠志涛局长表示全力支持。”崔海霞回忆。
一个月后的10月20日,在衡水湖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衡水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框架协议》。在签约仪式上,屠志涛认为此次合作将产生两个示范作用,一是打造“衡水中医”名片对河北省乃至全国中医药发展的示范作用,二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创新型模式和机制的示范作用。“从初次接触到签约,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但在这期间,我们被衡水人执着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所感动,被他们骨子里‘抓住机遇、干就干好’的劲头所感动。我们相信,衡水一定能做好这项工作。”
屠志涛的一席话,完美解释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衡水?
向上突围!这就是生长在衡水这片土地上的衡水人的“倔强”。这一次“北京之行”,是衡水市求突破谋发展的必然;这一张“名片”,是衡水给出的必然答案。这与后来河北省提出的“迈开两条腿、对接各部委”以及衡水市提出的“谋跑争促”做法,不谋而合。
这张“名片”,对衡水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来说,是一件大喜事!2018年至今,京衡携手建立了12家中医综合医联体和26个协同重点专科,北京专家团队来衡水接诊量超过36万人次。同时,双方筛选出21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衡水推广,并由北京知名专家对衡水市、县、乡三级中医药骨干进行指导。
“走”“留”之间,蕴含着京衡两地各自的深意,也折射出衡水市求突破谋发展的强烈期盼
日前,在衡水市中医医院京衡中医互联网联合门诊,一场与北京中医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如期进行。
在会诊中,衡水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夏立君将患者高俊支的资料发送过去,并将近期的部分病例进行了介绍。屏幕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陈维文仔细地听着,并不时向患者提问,最后给出治疗建议。
“其实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总感觉北京诊疗水平高,更让人信服。北京专家说了没事,我心里就踏实了。”高俊支坦言。
“如何让北京的医疗资源‘常驻’衡水、让北京的专家留在衡水,延伸到打造一支‘不走’的专家队伍,让本地医生得到本地患者的信任,需要一个政策性平台。‘名片’工程,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田建军说。
“茯苓和陈皮的量可以大一些,黄芩片和炙甘草的量要稍小一些……”在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的诊室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孙波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后,便与跟诊医师储嫣然探讨起了药方配比。随后,又从药方剂量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分享他的诊疗心得。
“跟专家一同‘望闻问切’,还能随时请教,收获很大!”每一次跟诊,储嫣然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在地理位置上,衡水离北京不远。将来高铁开通后,我们来衡出诊会更加方便。”孙波说,“我感觉衡水像自己的第二故乡,很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天”。
北京专家定期来衡出诊,走后还会再来。衡水医生跟诊学习,在北京专家指导下逐步成长。
几年时间,衡水市先后派出420多名医疗、管理、护理骨干到北京进修学习或挂职锻炼;1400多名中医骨干参加了中医特色技术精英人才培训班,熟练掌握“一招鲜”本领。北京望京医院张兆杰博士、北京中医医院周继朴博士到衡水市中医医院挂职副院长,西苑医院李思铭博士到阜城县中医医院挂职副院长,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陶树贵、张蕊主任先后到枣强县中医医院挂职副院长,通过出任相关学科带头人,开展出诊、带教查房、学术讲座、联合科研等工作,为衡水市培养了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
年过八旬的全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专家郭维琴教授,会按照出诊计划来到衡水一边坐诊,一边带徒。几位年轻跟诊医生仔细聆听,并协助抄方、记录。
“拜郭教授为师后,中医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衡水市中医医院医生李萍感触很深。她不仅医技精进,还发表论文6篇,总结郭维琴学术经验应用于临床,成长为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而在衡水市中医医院,已有2位中医师成为郭维琴的弟子,3名中医骨干随郭维琴进京跟诊学习。
现如今,京衡共建成郭维琴、宗修英、岐黄学者朱立国等首都名师传承工作站衡水分站20个,为全市培养中医药学科继承人80名,均已成为科室带头人或业务骨干,整理首都国医名师医案588份,总结名老中医特色诊疗项目38项。
衡水市中医医院、枣强县中医医院、故城县中医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等多家项目单位开启了互联网模式,定期、定科、定人,通过开展远程诊疗、远程查房、远程带教,实现了协同工作模式技术性突破。京衡双方从望京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医院筛选出21项“操作简单、适宜推广、效果显著”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如贺氏火针、微针强通法等,由北京知名专家对市县乡三级中医药骨干进行指导。累计培养1600多名精英医师和4867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服务群众60万人次,实现适宜技术基层全覆盖。
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走”与“留”结出的硕果。凸显出双方在合作中诚意之深、相处之良。“不走”的专家、培养出的人才、“留下来”覆盖基层的新技术……
“社会发展不是割裂的,‘名片’工程塑形衡水,要从一个整体去观察。”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公共事务主任桂晓筠说,“从北京名医能扎根衡水、衡水本地医疗人才快速成长中,都体现着衡水在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上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衡水市聚焦优化引才聚才生态,相继推出《衡水产业人才政策“十四条”(试行)》《人才技能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多项新政,吸引优秀产业人才来衡创新创业。在《衡水产业人才政策“十四条”(试行)》中,设定多项“真金白银”奖补政策,明确具体数额的资助补贴。注重感情投入,规定了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基础保障措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同时,他们还大力实施衡水“学子回归计划”,巧挖衡水籍“人才富矿”,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与专场招聘、搭建回归创业平台等多种方式,精准引才聚才,将衡水的教育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由此可以看出,衡水这座城市所蕴含的蓬勃向上之力。想尽办法抓机会,不改初心去拼搏。这样的发展决心和拼搏态势,是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经济活跃度不断提升最好的助推。”桂晓筠说。
从北京到衡水、从来得了到接得住、从扎深根到结硕果……1.0版直接升级到3.0版,跨越背后隐含的是对发展“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在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讲学的故城县董学村西南3.5公里处,一座以中医药养生、观光旅游为核心的康养生态综合体——以岭康养城,成为周边县市区群众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是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也被纳入了京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图。”故城县常务副县长郝欣介绍说,“我们借助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的平台,建设了全国年产量最大的土元养殖基地,年产成品200多吨。探索人工速养金蝉新技术,打造‘中国金蝉之乡’品牌”。同时,故城县还建立了覆盖北京天坛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等全国39家科研院所的DTI专科联盟,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协同合作,谢立科名医工作站故城分站挂牌成立。
从故城县,可以印证出全市因“名片”工程带来的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加速振兴。
——中药种植养殖形成新规模。枣强县种植金银花1万多亩,桃城区种植山楂树4000多亩,深州市种植北苍术、柴胡、知母、紫苏等品种规模逾2000亩。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27万亩,总产量1.365万吨。
——中药产业拓展新领域,投资52亿元的故城以岭中医药产业园已经投产,着力打造国内知名中药及保健品生产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独资创办的河北百草康神药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的中药生产加工体系;葵花药业加快研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药。中医药康养旅游成为新时尚。故城县以岭中医药康养小镇、滨湖新区闾里古镇被列入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近五年来共接待游客185万人次。
——实施“育苗”计划,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186次,听众5.3万人次。建设了衡水健康科技职业学院,着力打造临床医学、中医、护理、中药学、康复技术、药剂等中医药相关专业,努力办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衡水中学与北京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学习社团,开设中医药文化选修课,举办中医药文化主旨巡讲、中医义诊等活动16次。
……
2023年5月26日,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从原来的1.0版直接升级到了3.0版。双方商定要在联合创建京衡中医药协同全面绩效评价、中医药三建示范标杆、衡水区域中西医协同示范发展、衡水市中医医院跨越式发展、京衡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回归、中医药数字化转型、京衡中医药协同人群这“八张新名片”上继续发力。
为对接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衡水市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形成了以市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国医堂为补充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将北京优秀的医院、技术、人才引进衡水,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民刘志强看病时,和在衡水市中医医院挂职担任副院长的北京望京医院张兆杰博士互留了微信。“这几年,我们交流很频繁,已经成朋友了。”
张兆杰挂职期间,还兼任工作室传承人,负责医、教、研等工作。他表示,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要为衡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同时让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走出病房和医院,延伸到社会发展各个层面。
“这张‘名片’是衡水人抢抓历史机遇拼搏而来的。创新、融合、共赢,是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的‘关键词’。”桂晓筠说,“从构建精准合作的理念到打造发展的协同生态,这张‘名片’所带来的‘衡水效应’,让人眼前一亮。它推动了中医事业和中医药产业在服务、供应、创新、人才等层面上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协同发展的‘双向奔赴’”。
回望征途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已经成为衡水的又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