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

武强:做好土地文章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崔志平 孟卫力 王立伟 
2023-02-03 15:10:06
分享:

  近年来,衡水市武强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聚焦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难题,引导村级党组织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不断探索新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提质增效。

  耕地入“托”

  “今年高粱收成不错,农户除了每亩800元地租外,每亩地大约还有160元分红。”武强县街关镇崔留贯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民介绍,分红后,村集体预计还能剩余10万元,计划拿出一部分用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在土地托管工作中,街关镇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按照“一变两不变,促进双增收”的工作原则(“一变”是经营主体由农户变成村集体经济组织;“两不变”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受益主体不变,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采用“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涉农企业+银行+保险”“六位一体”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流转农户土地进行村集体集中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让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赢。

  在街关镇蔡留贯村,令20多名种植能手、农机能手没想到的是,自己从“种田人”变成了村集体的“打工人”。2021年,蔡留贯村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试行“土地托管”,由村集体雇佣村里的种植能手、农机能手组成托管服务队,对全村1119亩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村情不同,耕地入“托”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为确保“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有序推进、落地见效,该县出台专门办法,在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村民受益主体“两不变”的前提下,指导村级党组织立足本村实际,探索全托管自主经营、全托管委托经营、多环节或单环节托管服务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共有13个村试点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共托管土地1万余亩。

  闲地筑“巢”

  走进武强镇马头村一家木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劳作。“原来的闲房旧院摇身一变成了生产车间!”提起工厂投产以来带给村里的新变化,村民纷纷感叹。

  利用集体闲置用地筑巢引凤,激活“沉睡的资产”,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几年前,马头村还是集体经济“空壳村”。为打破一穷二白的局面,村党支部从摸清家底入手,清理出废弃场地4200余平方米,建成高标准车间两座,并通过公开竞价投标与木业公司达成合作,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收益。

  在武强县,像马头村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为抓手,积极探索“村集体+个体企业+农户”的联带互利发展模式。以村党支部为主导,依托乐器、手套、仪表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闲置场地、旧厂房、旧校舍等集体资产,建设集体车间租赁给企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创收、企业借机发展、群众务工增收三方共赢。

  碎地聚“财”

  在周家窝镇谭封庄村“两室”西北角,一个金银花游园已初见雏形,再过不久这里将成为村集体创收的新源泉。

  金银花游园原来是一处废弃的小坑塘,夏天臭水积聚、蚊虫成群,村民们避之不及。2022年以来,村党支部把目光放在了这处不起眼的“臭水坑”上。对坑塘进行填埋平整后,他们用金银花代替了冬青、月季等传统绿植。“这样一来,既给群众打造了一处休闲场所,也可以利用金银花的经济价值为村集体创收,粗算下来,一年能赚近2万元,一举两得。”谭封庄村党支部书记闫小旺说。

  一直以来,边角地、夹心地等零散地块由于面积小、位置偏僻等原因长期闲置。针对这一问题,武强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充分挖掘路旁、渠旁、沟旁、房前屋后、坑塘等潜在土地资源,大力开展植绿、光伏发电等绿色生态型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一块块被遗忘的“边角料”正逐渐“变废为宝”。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近年来,武强县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村级党组织深挖土地资源潜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做实做细土地文章,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关键词:土地,集体经济,托管,武强县,乡村振兴责任编辑: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