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要闻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在衡水首演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焦明瑞 
2022-08-26 09:05:56
分享:

  漫天风雪、荒山戈壁、满目苍凉……

  白毛风漫卷的“塞罕坝”上,一行人拎着行李踉跄前行。

  8月24日晚,话剧《塞罕长歌》在近乎悲怆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这部务林人绿色的生命交响曲在湖城奏响,为衡水人民奉上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的衡水“首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立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广恒,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成宗现场观看了演出。

  故事,从1963年第一代塞罕坝务林人的艰难抉择开始。

  “没住处,山上搭窝棚;没粮食,雪水泡盐粒……”眼前,是付出两年心血却不见丝毫成效的造林理想;身后,是家人的重病垂危和现实的满目疮痍。坚守还是撤退?在主人公佟保中为代表的第一代务林人左右为难之际,电影《上甘岭》重燃并坚定了他们“绝不后退”的信念——“要像上甘岭的战士守住阵地一样守住塞罕坝!”

  而后,是一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三代仍不息不止的奋斗征程。

  现场,一次次掌声雷动。

  那是对塞罕坝精神的赞许和敬佩。

  从白毛风漫卷的恶劣环境到致十二万余亩林木死亡的大型干旱,再到往土壤仅5厘米厚的石质阳坡上种树……舞台上,每一代务林人面对的困境不同,但是“塞罕坝精神”不曾丢。

  “我们是塞罕坝最早的务林人……再难再苦再累都值!有眼前这片林子就足够了……我永远是‘林场职工’!”“你们啊,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舞台下,观众被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触动,对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林为情思风作马,魂牵梦绕塞罕坝。由承德话剧团创排演出的《塞罕长歌》,讲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55年来,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的人间奇迹,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的评价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舞台上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诠释。

  “它是一部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的创业史诗,又是一部生命的绿色交响曲,更是一部向塞罕坝务林人致敬的舞台作品。”承德话剧团团长王家奇表示,曾数次被老一代务林人的精神所感动,也看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精神风貌和对二次创业的坚定信心,“他们身上,有‘塞罕坝精神’的集中展现。”

  “我们走遍了6大林场,搜集了大量的细节和人物素材,赋予其艺术生命。”为打造这部生动诠释“塞罕坝精神”的精品力作,自2017年起,著名剧作家孙德民带领创作组十数次深入塞罕坝体验生活,走访了数十位塞罕坝老、中、青三代务林人,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创作了《塞罕长歌》。

  整场话剧采用了特殊叙事结构,分为3大板块、6个场景,以时间作为转场序幕,描述了三代务林人面临的不同困境和一以贯之的奋进精神。在人物塑造上,既追求群体的典型创作,又注重人物个性的体现。生动的人物群像、诗化的叙述样式、浓烈的地域特色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太震撼了,故事好,声光电效果也好!”

  “不愧是能参评文华大奖的剧目,太有艺术感染力了,《塞罕长歌》名不虚传!”

  它,是第十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也是首个在衡水演出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已成功举办12届。此次,是衡水市首次参与承办中国艺术节相关活动。《塞罕长歌》的衡水首秀,收获了赞誉满满。后续,沪剧《敦煌女儿》、话剧《主角》、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将陆续在衡水市上演。

关键词:塞罕坝,艺术节,第十三届,第十七届,衡水市责任编辑: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