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频道 >

初心勾线 匠心施彩 衡水绘就民生“幸福图”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邢梅智 张千 
2021-07-20 15:05: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邢梅智 张千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

  蓝天碧水交相辉映,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交通等配套设施相继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群众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不断“擦亮”生态湖城的幸福底色,一幅斑斓多彩、散发着温度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生活在衡水的每一个人正成为这幅画卷中一笔笔醉美的色彩。

  病有所医 保障民生之需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衡水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织密百姓健康保障网,群众享受到的“健康红利”越来越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窗口。

  “多亏了医院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俺娘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日前,在枣强县人民医院的病房内,张秀屯乡柳林庄村村民郭桂所看到因脑梗住院的母亲病情逐渐好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前段时间,望京医院脊柱科张兆杰博士到衡水市中医医院坐诊,衡水市民罗岩光借此机会做了腰椎手术。罗岩光笑着说:“家门口的医院就有北京来的专家,太方便了!”

  “我是个‘老糖友’,需要长年吃阿卡波糖胶囊,以前买一盒是41.23元,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一盒药才9.6元。算下来,一年能省1000多块钱。”在衡水市红旗大街的国药乐仁堂药店,刚刚购买完药品的市民李晓峰感受最深的是药价改革带来的实惠。

  “真是太方便了,以后看病再不用排队挂号了”在衡水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市民陈女士在导诊护士的指导下,使用手机为家人顺利完成了挂号并预约了就诊时间,如此方便快捷的就诊方式让她格外满意。

  2021年6月16日,衡水市首个普惠型医疗保险项目——“衡惠保”上线。截止到7月14日中午12时,“衡惠保”项目参保人数已达数万人。

  ……

  从先诊疗后付费到远程会诊,人们看病不用跑远路了;从预约诊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人们看病越来越方便了;从“新农合”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人们看病报销比例越来越高了;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人们看病花钱少了……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张张卫生健康领域的成绩单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小确幸”,共同定义了这座城市的幸福感。

  学有所教 筑牢民生之本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有学上”的基础上“上好学”,衡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乡教学条件,大力实施“教育规范提升工程”,确保衡水教育规范有序良性发展,推动教育内涵质量整体提升。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0年,衡水市累计安排教育支出306.5亿元,年均增长10.5%。

  在衡水市第四中学班主任李君君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串数字:“2018年被衡水中学录取12人;2019年,录取13人;2020年,录取20人,剩余学生全部被主城区普通高中录取……”

衡水中学南校区。

  这些数据是李君君所带班级连续3年毕业生的升学统计,不仅反映了一个班级的升学变化,更是衡水市教育改革成果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全市投资约15亿元,启动实施156个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工程,城镇超大班额问题全部消除;在主城区全面推行中小学营养午餐及课后免费托管服务;普通高中本地生源招生比例连年加大;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对198所学校实施城乡结对……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整改措施,让优质教育资源的“光和热”洒在城乡每一个角落、惠及每一个孩子。

学生在明亮的教室专心听课。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千万衡水儿女享受到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如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衡水教育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老有所养 完善民生之依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衡水市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老年群众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逐步增强。

  在衡水市振华养老院,87岁的退休老人陈绍根打心眼儿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在这里上下楼有电梯;不用自己买菜烧饭,一日三餐饭菜送到房间;有人给打扫卫生、洗衣物床单,万事不用操心。”陈绍根胃不好,经常消化不良,在没有来到养老院之前,每年需要住两次院。来到这里后,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和医生的治疗,他的胃病逐渐好转。

  不仅是城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这里住的都是当年的老街坊、老邻居,居住条件一点不比城里的楼房差,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花几块钱吃食堂,平时串门唠嗑、下棋打牌、养花种草,生活得很惬意。”在阜城县王集乡南张庄村的“互助幸福院”里,75岁的张振动正对着手机一边跳舞,一边和直播间里的“粉丝”互动,他儿时的小伙伴、现在的老兄弟在一旁不时为他鼓掌叫好。

安平县一家医养中心的老人在做智趣游戏。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截至2020年底,衡水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95.3万,占全市总人口20.9%,衡水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为大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医养结合工作,衡水市投资兴建了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老年养护中心。该中心位于衡水高新区大麻森乡大善彰村村北,设床位560余张,是一所集养老、医疗、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标准养老机构,已于2021年6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

  “衡水市现有养老机构152家,其中星级养老机构达到91家,已培训养老服务人员4766人次,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服务需求和保证衡水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65家,农村互助幸福院1665家。”衡水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季铁庄介绍,目前已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弱有所扶 兜牢民生之底

  一座城市的温暖程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4亩土地流转金4800元,合作社分红1000元,光伏发电收入5500元,在园区打工挣了18000元,共收入29300元,这是俺去年的脱贫账。”近日,在武邑县前张桥村,59岁的村民崔立红念念不忘的是党和政府让他有了好日子,如今虽然脱贫了,他仍然享受着这样的好政策。“虽说俺那口子患脑血栓不能干活,但有这么多来钱的道儿,感觉日子有奔头了!”

饶阳县大棚种植户在采摘葡萄。

  衡水市坚持精准方略,把精准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各方面、各环节。精准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开展结对帮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推进分类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严把退出关口,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坚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保障,2013至2020年,全市共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48.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2亿元、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8亿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18.6亿元。

  “是党和政府的关照,我们家才看到了希望。”武邑县肖桥头镇大白塔村村民韩爱春,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女儿在上小学,家里的负担很重。2017年,武邑县民政部门将他和他的女儿纳入农村低保,两人全年共计领到低保金8880元,基本生活有了坚实保障。2018年,韩爱春搞起了庭院养殖,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于2019年成功脱贫。

  最低生活保障是兜住贫困群众民生底线的关键。2020年,衡水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670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5000元/人/年,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88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6500元/人/年。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均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保障低保对象4.4万户、7.2万人,保障特困人员2.1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保障范围,衡水市将符合条件的因疫情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无法覆盖的人员列入临时救助范畴,实现应救尽救。持续推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6万名生活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困难补贴,4.5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截至2020年底,衡水市21.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年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1.27万元。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692个,10万元以上的村258个。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在衡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境有所改 厚植民生之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衡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让蓝天永驻,衡水出台史上最严的“1+27”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深入实施八个攻坚行动,每周一会强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如今,衡水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不仅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后20名,更是连年走在前列——2018年,衡水市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彰;2019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2020年,衡水市达标天数238天,较2019年增加38天。醉人的“衡水蓝”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朋友圈的“常驻客”。

  让碧水长流,衡水综合施策,全面发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城区黑臭水体和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双清零”,压减地下水超采8.4亿立方米,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衡水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  

  让绿树环绕,衡水吹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号角,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构建京津冀环境支撑区。截至目前,全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衡水市区的水滴口袋公园。

  让环境更美,衡水市大力推进精品特色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植物园、滏东公园、宝云公园等十几个公园,并重点实施了市区主干街道、南北出口绿化改造提升、重要节点部位大型绿雕花坛设立、行道树树穴美化提升等多项绿化工程。目前,衡水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8%,绿地率达到39.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

  “现在的衡水,真是太美了,不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还有随处可见的公园。”近日,在滏阳河边晨练的市民张玉英说,“每天清晨,伴着阳光,迎着微风,沿河奔跑,就是我在忙碌的工作、喧嚣的生活中追寻的‘诗和远方’”。

  从连续4年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到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再到332.21万农村人口全部喝上长江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民生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十三五”期间,衡水市共投入民生支出累计1457.7亿元,占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在81%以上,2020年该项占比达到83.8%。

衡水市区河西街道享园社区安居小区楼体外墙改造后干净整洁。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衡水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印证着衡水人在高质量发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收获的幸福“质感”。

  如今,徜徉在衡水的大街小巷,夏的气息浸润心脾,鸟语花香、道路宽阔,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蓝天碧水、相映成趣……一座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美丽宜居的生态湖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衡水,绘就,民生,幸福图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