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衡水要闻

衡水老党员李智凛:全部积蓄建抗战纪念馆 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金莉莉
2021-04-10 11:39:40
分享:

  “党的历史永不能忘,伟大的红色精神要代代相传。”武强县抗战烈士遗属李智凛奔波23载,用全部积蓄建成了衡水第一家村级抗战纪念馆——林东村抗日战争纪念馆。

  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李智凛完成这一夙愿?怎样的峥嵘岁月,让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记忆犹新?他的家乡林东村,一座只有110余户人家的村庄,缘何承载起一座抗战纪念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李智凛的内心世界。

  老党员全家7人参加抗战

  今年89岁的李智凛是武强县文教局退休老干部,党龄长达62年。如今,耄耋之年的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5岁赶上抗战全面爆发,10岁亲眼目睹“五一大扫荡”日军残害乡亲,11岁父亲牺牲……”有关抗战的记忆深深刻在他的童年。

  “抗战爆发后,我爷爷李立山和他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女婿、一个外甥,共7人先后加入了共产党。爷爷是一位优秀的交通员,经常夜里送情报,护送干部。我父亲李岗时任武强县委组织部部长,在和敌人斗争中英勇杀敌。在我11岁那年,为掩护战友,父亲壮烈牺牲。”李智凛在《血色冀中》一书中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父亲的灵柩抬回后,我去叫祖父,说俺爹让日本鬼子打死了。祖父一滴眼泪未掉,坚定地说:‘你爹死了,还有你爷爷呢,咱永远跟共产党,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埋葬前一掀棺盖,见是赤脚没穿鞋,祖父脱下自己的鞋给父亲穿上。这时,日军又来了,人们都跑到河边去,等日军过去才回来埋葬的。”

  在民族危亡之际,李智凛的家人积极抗战,不畏牺牲。在武强县街关镇有一座“英灵烈士亭”,1946年4月建成,是为纪念武强县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悼英灵烈士碑文记》里就有李智凛父亲李岗的名字。碑文共720余字,李岗的名字刻在第一位。

  李智凛说,抗战期间,包括父亲李岗在内,全村有29名烈士为国捐躯。“在生死关头,没有一个人动摇、投敌,这种革命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红色精神是林东村最亮的名片


  李智凛的家乡武强县林东村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堡垒村”,一度成为冀中区抗战指挥部所在地,被誉为“冀中小延安”。这个只有1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先后有80多人走向抗日战场。

  “我们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抗日!”李智凛说,“林东村乡亲们的觉悟很高。在最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我们村是县委县政府干部、战士们的常驻地。”李智凛对“五一大扫荡”期间的事记忆犹新。他说:“有天早晨,突然听见一阵枪响,听说是敌人正在追捕一位区长。眼看这名区长跑进了村民家,可敌人搜查了一上午,硬是没找着。后来才知道,这位区长在群众的掩护下,钻地洞走了。”

  “林东村的百姓都是好样的!”李智凛记得,1943年夏天,一群日本兵在汉奸的带领下包围了一帮老百姓,他也在其中。“汉奸问,谁是刘巨祥(一位区干部)他娘。无一人应声。敌人气呼呼地找来一根木棍,抡起来朝一个老百姓头上砸去,那位乡亲顿时头破血流。面对凶残的敌人,乡亲们临危不乱,当时鬼子要找的老人就藏在人群里。”

  小小年纪,李智凛便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为方便游击队员行动,乡亲们自发连夜挖通了从林东村通往其他村的交通沟;为掩护我党的干部、战士,乡亲们种高粱,建起青纱帐;干部们常常在夜间行动,引起狗吠,家家户户自行处理掉家犬……

  在设计林东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李智凛特意交代,在大院迎面墙上,写上一句经典名言——“人民永远是靠山”。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永远是林东村最亮眼的名片。

  红色展馆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李智凛从1983年起,就一直惦记着修建林东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事。

  然而,建馆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要有盖房的土地和大量的历史资料。重重困难面前,李智凛没有放弃。自1992年退休起,他带着儿子到处走访,挖掘抗战史料和文物,先后搜集、整理抗战资料和实物1200多件。

  为更好保存武强县街关镇英灵烈士亭上的文字,李智凛从零学起,自己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到武强县街关镇,学制作拓片。拓完亭上6面碑文,他足足花了十余年时间。

  “七十多年了,碑文上的字有的已经脱落,有的烈士的名字也找不到了。虽然我的技术不专业,但大部分文字总算保留下来了。”李智凛向记者展示了他拓制的碑文缩印版。

  在筹建林东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20余年间,李智凛的年岁越来越高,但只要打听到哪里有可靠的史料和实物,他都亲自前往。“有些和我父辈共同战斗过的抗战老兵家属都到了耄耋之年,如果不及时搜集这些史料,就真的要消失了。”

  在史料和文物一步步完善期间,李智凛腾出林东村自家院落,不惜拿出十余万元的毕生积蓄,用于场馆建设。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6间新房建成。大到场馆整体规划,小到每块石碑,李智凛都亲力亲为。80多岁时,他让儿子拉着去选石料,选字体,制成了两块石碑,一块是翻刻的《悼英灵烈士碑文记》,一块是《林东村烈士名录》。按照李智凛的设计,这两块石碑镶嵌在房子北墙上最醒目的位置。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林东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馆,李智凛毕生夙愿终于完成。

  在采访李智凛老人以前,记者前往林东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瞻仰。只见院内摆放着当年村民为冀中军政干部及八路军加工米面用过的石碾子、石磨,围墙上14幅武强年画,展现着当年军民团结抗战的真实感人故事。走进展览馆室内,依次看到的是“抗战爆发”“林东村留下了他们的战斗身影”“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等9个版块。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多角度揭露日军的滔天罪行,展示林东村乡亲们不屈不挠与日寇斗争的经历。

  自开馆以来,已先后有数万名党员群众到该馆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如今,这座不同寻常的抗战纪念馆,已成为衡水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和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一人、一村、一馆。诉说着烽火硝烟,承载着不朽传奇,更传承着红色精神。采访临近结束,李智凛老人感慨万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青年一代手中。这一代人必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好!(来源:衡水日报 记者 金莉莉)

关键词:衡水,老党员,李智凛,抗战纪念馆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