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到老乡家里串门|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张千 张文婧 
2024-01-16 09:52:16
分享: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一大早,走进景县馓子制作手艺人张金怀的作坊里,阵阵油香扑鼻而来。

  今年61岁的张金怀是景县恒盛公馓子第四代传承人,十几岁便跟随父亲学做馓子。一年365天,一天工作15个小时,张金怀的手艺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起早贪黑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今他和妻子、儿子撑起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馓子作坊。

香酥可口的景县馓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梅胜 摄

  馓子,是景县的特色传统美食,始于南北朝,相传还曾一度作为贡品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供宫廷享用。民国年间的《景县新志》曾记载:“景县馓子最出名。”景县馓子素以其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生津开胃、入水即化、便于储存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在当地,馓子是景县人常说的家乡的味道,也是过年的味道。

  “靠着传统手工技艺和独特味道,景县恒盛公馓子在美食界有口皆碑,这几年先后入选了衡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冀字号名吃’‘燕赵老字号’等美誉称号。”一说起这些,张金怀满脸自豪。

张金怀和妻子正在进行搓条和盘条,为炸制馓子做准备。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梅胜 摄

  “炸制前要提前五六个小时准备,经过称面、和面、摔面、叠面,面团被反复叠、拉、搓、盘,最后成为一根细面,为防止粘连,需要在油中浸泡。等到充分醒面后,开始炸制,这时火候也是关键,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来,炸好的馓子黄而不焦、松而不散,存放方便。”对于这门手艺,张金怀是如数家珍,“哪个环节都重要,哪个环节都少不了,这样才能做出最地道的馓子。”

  说话间,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的张金怀,顾不上休息,便忙活开来。

  抻条、翻转、定型……张金怀熟练地用筷子将面坯放入油锅,顺着巧劲翻面定型、出锅。“水、面、盐的比例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夏天多放盐,冬天少放盐,冬天用温水,夏天用凉水,根据天气情况逐渐调整用量。”张金怀娓娓道来。

张金怀正在指导儿子炸制馓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文婧 摄

  “平均下来一天要消耗50多斤面粉。”忙里抽闲的张金怀告诉记者,“全年无休,也从未想过什么时候退休。”

  一直以来,妻子张桂芳都是张金怀的得力助手,从嫁过来起,俩人就配合默契,一个搓条,一个盘条;一个缠绕,一个炸制……

  “我们儿子现在也开始经营馓子了。我家的馓子靠手艺‘出圈’,生意越做越红火。”张桂芳说,儿子从小耳濡目染,手艺早已学成,后来娶了媳妇,全家人一起经营馓子生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有滋有味。

张金怀和妻子正在包装馓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文婧 摄

  “现代人对吃越来越讲究,馓子也得与时俱进,我们还推出了礼盒包装,就是想让这门传统手艺变得‘高大上,一直传承下去。”张金怀信心满满。

  随着年关的临近,张金怀每天接到的订单会比平时多出来不少,有预定20箱的,有预定50箱的,也有一口气要下100箱的,但不论多少,张金怀都会尽心应承下来,“年前忙是忙,但都是老客户,回了谁的单子都不合适,一锅一锅慢慢做。”

  几十年下来,张金怀固定的客源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新顾客也慢慢成了老客户。“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两口子要做100多斤面粉。”可即便如此,张金怀宁可自己忙点累点,也不轻易让顾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是张金怀对这份手艺的评价。

  “做手艺其实讲求的就是一个口碑,过去日子苦,吃馓子是解馋,现在日子好了,再吃就是回味,坚持了几十年纯手工传统手艺,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吃上地道的景县馓子,传承‘景’味美食,传播‘景’味文化,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说话间,张金怀旁边的案板上,已经炸制好的个个色泽金黄、形如盘丝的馓子,一捆捆整齐叠放着,越叠越高。

策划:杨日明

统筹:王永宏

文字:张梅胜

出镜/后期:张文婧

拍摄:张梅胜 张千

海报:张文婧

关键词:非遗,景县,馓子,老味道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