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河北衡水:非遗闹元宵 安乐秧歌扭起来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张千 卢婉凤
2021-02-26 16:41:11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张梅胜 张千 卢婉凤 通讯员 李新朋)浓浓的年味儿还未散去,元宵佳节的锣鼓已经敲响。2月26日,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的文化广场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这里的村民们正聚在一起,和着富有节奏的锣鼓点,扭起了安乐秧歌。

  咚咚锵、舞飞镲、划旱船,咚咚锵、着盛装、扭秧歌。在打击乐伴奏下,身着盛装、妆容夸张的演员们在场中走着“大圆圈”,“总指挥”——老㧟手持两根棒槌,指挥大家不断变换队形,公子、媳妇、丑婆儿等角色,或甩着彩绸,或赶着毛驴,或划着旱船,点到谁谁就走到场中进行“个人表演”,边扭边逗边变换队形。现场的气氛热烈,每一个“角儿”都沉浸其中尽情表演,周围观看的村民也毫不吝惜掌声和欢呼声,掀起一次次高潮。

安乐秧歌中的赶驴表演。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制图
安乐秧歌中的赶驴表演。长城网记者 张梅胜 摄
安乐秧歌中的划旱船表演。长城网记者 张梅胜 摄

  “我扮演的角色是媒婆,这颗痣就是最大的特征,你看那个头顶长辫儿、手拿鞭子赶‘驴’的是傻小子,还有老、媳妇儿等等。”安乐秧歌非遗传承人苏兰福介绍起安乐秧歌,可谓眉飞色舞,他还时不时地配合角色特点展示几个标志性动作。“男女角色的动律特点各有不同,坤角膝不颤舞步平稳,生角膝微颤,舞步活跃,特别是老的舞步,脚掌着地颠颤并举,胯部左、右拧动,肩部上下耸动……”

  “今天庆祝元宵节的表演队伍有40多个人,年龄最大的73岁,最年轻的19岁。现在在我们村,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扭安乐秧歌。只要听见锣鼓点一响,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跟着扭起来。”苏兰福告诉记者,过去,安乐秧歌是大家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的情感寄托,现在,更是大家抒发欢乐情怀、歌唱美好生活的表现形式。

和着富有节奏的锣鼓点,身着盛装的演员们准备“登台”表演。长城网记者 张梅胜 摄
和着富有节奏的锣鼓点,身着盛装的演员们准备“登台”表演。长城网记者 张梅胜 摄

  据了解,安乐秧歌是流传在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的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源于300多年前的太平车。在长期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表演模式。2009年,安乐秧歌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安乐秧歌集东北秧歌的粗犷豪放和太平车的风趣诙谐于一身,它的步伐可以简单概括为“颠、颤、抖、扭”,具有“脚颠膝颤屁股扭,耸肩出胯斜眼瞅”的特点。

演员们根据角色自由发挥,表演风格别具一格。长城网记者 张梅胜 摄
扮演“老㧟”角色的演员,表演前进行化妆。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摄

  2013年,安乐秧歌登上央视《舞蹈世界》栏目,乡土味儿十足的服装、风趣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安乐秧歌的乡土气息。2014年,安乐秧歌还“扭”进了衡水部分中小学和高校。衡水学院将其设为校本课,以安乐秧歌为素材编创的舞蹈节目《黑土白云》获得第九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一等奖。2020年,北苏闸村建起安乐秧歌传承基地。

  安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保存着真实的历史原貌,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在无形中记录了村庄历史,留住了人们的乡情。

关键词:衡水,元宵节,非遗,安乐秧歌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