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衡水构建全方位水污染防治体系 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千
2020-11-26 19:00:44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张千)水是生命资源,是城市发展的“血液”。衡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9条主要河流,纵横交错。

  11月24日,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衡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了以“守护碧水”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媒体见面会暨现场采访活动。记者在活动中获悉,近年来,围绕打好碧水保卫战,该市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好水”“差水”两头管控,突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生态整治,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贯通的水污染防治体系,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篇之守护碧水主题媒体见面会现场。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摄

  自2016年到今年10月份,该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步上升,从20%提升至70%;劣Ⅴ类水体比例大幅下降,从60%下降为0,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2019年5月,衡水市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方”。

  全方位保护衡水湖 擦亮“生态名片”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拥有水域、草甸、沼泽、林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163.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

  为了将衡水湖这张“生态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衡水市启动了衡水湖保护区村庄生态搬迁工作,一期搬迁8个村庄,涉及1332户、3803人。目前已完成顺民庄、北八里庄搬迁,其余村庄正在积极推进中。同时持续推进内源性污染治理,累计撒放鲢鳙鱼12.2万斤、鲤鱼2万斤、青虾8000万尾,完成王口闸清淤11.5万立方米,建设复合人工生态浮岛6万平方米,种植沉水植物狐尾藻8万平方米。2020年4月在禁渔期的基础上,设立了全年禁航、禁捕、禁钓区域,打造衡水湖健康水环境。积极开展衡水湖西湖湿地恢复,2019年进行试验性蓄水,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2020年5月至6月,蓄水500万立方米。2016年5月,启动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衡水市还加大与中科院、中国环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集聚多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精准施治。

大批迁徙候鸟飞抵衡水湖。

  “通过近几年努力,衡水湖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鸟类数量由建区时的283种陆续增至324种。”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说,下一步,滨湖新区将以《衡水湖治理与保护总体实施方案》为指导,科学开展衡水湖治理与保护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实施衡水湖生态保护项目,保障衡水湖生态环境稳定;继续就衡水湖水质保护工作,推进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构建高素质专家团队支持衡水湖水质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

  河湖“清四乱” 改善提升水生态环境

  在衡水市滨湖新区彭杜乡王许庄村滏阳新河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现象已不复存在。

  “未来这里将种上花草树木,建设为统一的滏阳河生态长廊。”该村村支书王立新告诉记者。

王许庄拆违现场。

  据衡水滨湖新区水利局河湖长制综合科科长郭云冲介绍,2019年,衡水市开展了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河湖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按照省水利厅要求,2020年将持续开展河湖“四乱”清理整治工作,巩固提升已有河湖清理整治效果,同时,将清理整治重点由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实现河湖全覆盖,推动河湖整体面貌根本好转。 

  “2019年——2020年,衡水滨湖新区共拆除建筑物约150个,搬运机械设备约2万台,清理各类物品约20万吨,为重要防洪和引水河道管理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郭云冲说,截至目前,衡水市共清理河湖“四乱”问题729个,河湖面貌大为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此外,衡水市委、市政府强化统筹调度,围绕引黄、引江、引卫、引水库等水源,引调水7.5亿立方米,完成滹沱河、滏阳河、清凉江共241公里河段清理整治工程,为消除劣Ⅴ类水体提供有力支撑。恢复班曹店排干、胡堂排干、闸西干渠、迎宾河河道排沥功能,实施12.5公里滨水景观绿化,新建7.8公里截污导污管道,基本实现入河污水截流净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全部消除。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实现达标排放

武邑县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实时监控污水处理设备运转情况。长城网记者 张千 摄

  在武邑县污水处理厂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实时查看厂内污水处理设备运转情况。“我们将全县的生活污水收集于此,通过机械处理、物理和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的三级处理方式处理污水。”武邑县污水处理厂技术厂长秦浩说,“同时,我们的检验员每天都会对进出水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测,确保出水达到Ⅰ级A类标准。”

  据介绍,武邑县污水处理厂于2009年4月开始施工建设,2010年4月一期竣工,同年6月进入试运行阶段。目前,该厂采用奥贝尔氧化沟+絮凝沉淀+V型过滤+消毒处理工艺,运行正常平稳,日处理水量1.9万立方米。 

污水处理前后水样对比。长城网记者 张千 摄
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渠。长城网记者 张千 摄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武邑县分局局长张志彬发布会上说,为确保武邑县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不只“看得见”,而且“方便看,可测量、有监控”,今年7月份,该厂对排污口入河处“开口子、立牌子、竖杆子”。“开口子”,是将原暗管在剖面中间部位切开,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至地面以上建设长2.5m宽1m的明渠,便于采样也可防止雨季时有泥沙进入明渠,影响监测结果,明渠外围设置栏杆;明渠两侧做混凝土护坡,避免雨季时雨水冲刷岸边泥土进入东风渠。“立牌子”是在入河处设立明显的标志标识,树立内容规范的标志牌,公布举报电话和微信等其他举报途径。“树杆子”是因地制宜的安装在线计量和监控设施,强化对排污情况的实时监管和信息共享。同时为了保证道路畅通,便道从厂门口铺设至外排口处。 

  据了解,衡水市累计完成121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和378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管控。同时,衡水市强力实施29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49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高效完成285.92公里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35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678个小区、胡同小街巷改造工作,实现雨水就近直排入河,污水有效收集处理。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在景县杜桥镇赵杨院村,村民苏建华拧开水龙头,准备洗菜、做饭。“这水,可甜呢,熬出的小米粥也香。以前我们祖祖辈辈都喝高氟水、苦咸水,现在咱也喝上了长江水,真好!”苏建华笑着说。

  据了解,苏建华所在的村地处黑龙港流域,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高氟,地表水源匮乏。为使农村群众彻底摆脱缺水困扰,2016年以来,景县先后投入30859万元实施了农村水源置换项目,其中2016年、2018年度,将杜桥镇、王谦寺镇、龙华镇等8个乡镇农村生活用水置换为长江水,覆盖人口24.85万人,关停自备井30眼,压采地下水720万立方米。2019年度,将景州镇、安陵镇、梁集镇等5个乡镇农村生活用水置换为长江水,覆盖人口13.52万人,可关停自备井21眼,压采地下水375.4万立方米。2020年度,将北留智镇、王瞳镇和留智庙镇3个乡镇农村生活用水置换为长江水,覆盖人口9.9万人,可关停自备井16眼,压采地下水257.2万立方米。 

景县净水厂沉淀池。长城网记者 张千 摄
景县净水长的室内过滤池。长城网记者 张千 摄

  “目前,全县848个农村生活水源已全部用上长江水,而且保证24小时都有水。”景县水利局副局长高林说。 

  据衡水市水利局四级调研员邓义恩介绍,衡水市把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作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民生工程,将全市332万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生活水源置换范畴,2016年率先在枣强、景县启动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试点,2017年新增武邑、饶阳、滨湖新区,2018年新增安平、阜城、桃城区,2019年新增故城县,今年衡水市提出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全域江水置换。全市上下积极行动,编制完成《衡水市全域江水置换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全域江水置换。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江水村村通,农村生活全部置换为长江水,年压采地下水约7000万立方米,让群众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如今的衡水,碧水穿城,蓝绿交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衡水人民的共识。改善水环境、发挥水优势、做足水文章,擦亮水生态文明名片。衡水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为魂、以湖为核、湖城融合,举全市之力抓好生态文明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之城。

关键词:衡水,全方位,水污染防治体系,水生态环境,改善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