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精准扶贫落地生根 武强县走出脱贫创新路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2019-06-14 17:33:00
分享:

  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张梅胜)“2018年贫困村降到22个,综合贫困率降至0.6,2018年考核中,24个同类贫困县中名列前茅。”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特色镇智库圆桌会议暨绿色设计与乡村振兴(周窝)主题论坛上,武强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双翼回顾了该县脱贫攻坚的总体成绩。日前,经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包括武强县在内的全省21个县(区)均达到了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94个,贫困人口1.78万户5.367万人,贫困发生率28.9%。脱贫攻坚,不打折扣。近年来,该县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主战场,以钉钉子的精神,开展产业扶贫,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奏响了脱贫致富“进行曲”。

  如今,在武强,巩固脱贫成果的干劲随处可见,产业发展的活力正在涌动。

  “四重收益”模式,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

  “我能甩掉穷帽子,全靠与富源牧业合作。”武强县洛沱湾村贫困户贾庆丰说起脱贫经历。他家共四人,其中三人残疾,只有4岁的女儿身体健康。去年,他以1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富源牧业,年底分红800元;为该公司种植饲草8.1亩,收入8910元。

  依托蒙牛公司、富源牧业衡水牧场等龙头企业,武强县全面推广实施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组织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签订《扶贫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三方协议,变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贫困户每年享受8%的固定股金分红。

  除股金外,贫困户还可将土地流转至企业、直接到企业就业、服务融入产业链,获得股金、租金、薪金、产业“四重收益”。

武强县一家奶牛养殖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给奶牛投喂饲草。苏小立 供图

武强县一家奶牛养殖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给奶牛投喂饲草。苏小立 供图

  “衡水牧场共流转农村土地11223亩。主要涉及东孙庄镇3个村、街关镇14个村、周窝镇1个村。每年租金按当地当年4月份1000斤小麦的市场价,达到1200元左右,稳定助力周边精准扶贫。”富源牧业衡水牧场总经理朱得广说。在牧场用工上,优先安置贫困户子女。“现在牧场员工近200人,80%来自当地贫困村。平均月均工资在3500元以上。”

  “我家离厂子很近,上班来回走着就10分钟,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和老人。这日子比原来好太多了!”在牧场上班的大王庄村贫困户吴俊曼开心地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该县还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如组织贫困户将青贮玉米卖给富源牧业,为富源牧业运输青贮玉米。2018年,牧场周边160多个村的贫困农户仅向富源牧业衡水牧场就销售青贮玉米4.7万吨,获得收购资金2200万元,户均增收5500元。运输青贮玉米,获得40-50元/吨的运费。

  截至目前,武强县以与富源牧业四重合作的扶贫模式共带动2401户贫困户稳定脱贫。武强县扶贫开发办主任张建强说:“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我们将继续与富源牧业深化合作,帮助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彻底拔掉穷根,防止发生返贫现象,确保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旅游扶贫”模式,让贫困户物质、精神“双脱贫”

  近年来,武强县充分发挥该县是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管弦乐器产业基地、全省县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优势,推进脱贫攻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探索了“美丽乡村游+扶贫”“音乐教育体验游+扶贫”“年画文化游+扶贫”“现代农业游+扶贫”途径,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周窝音乐小镇的街道上行走,看到最多的图案是音符,听到最多的是音乐。街道两旁的音乐吧、咖啡屋等休闲娱乐场所,吸引着各地音乐爱好者蜂拥而至感受音乐的魅力,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亦被这里深深吸引。

游客在周窝音乐小镇观看乐队表演。苏小立 供图

  “我热爱我的家乡,但我只有外出打工才能养得起一家老小。”谈及曾经背井离乡的经历,民宿老板小张不禁红了眼眶。“但现在好了,国家给了政策,政府给了力度,企业给了信心,我家的老土房变成了周窝音乐小镇最有特色的民宿,我也从打工仔变成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民宿老板,金窝银窝不如我的周窝。”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周窝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周窝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民居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建设了音乐小镇,在周边建设了“街关古镇·千年大集”“豆谷小镇”“创意农庄”等特色小镇,带动周边1.3万人通过开设特色门店、参与乐器演奏及打工就业等实现增收致富。

  以全国首家音乐教育服务联盟为依托,把贫困群众培育成乐器工匠、乐器代理商,把贫困学生培育成音乐人才,让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截至目前,共培训乐器工匠500余人,发展乐器网店145个,培养音乐特色人才1200余人。

  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为依托,带动发展年画作坊126家,开发年画服装、工艺品等旅游商品100余种,20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从事年画刻版、印刷、销售等脱贫增收。

  创新“健康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免除因病返贫风险

  身体不舒服,随时前往乡镇卫生院挂号看病,用乡镇一级的收费标准和报销比例,就可以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县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农村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知识讲座……记者在武强县的基层医疗机构发现,这些基层农民盼望的医疗福利,在这里都已变为现实。该县医共体的建设,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更打通了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武强县街关镇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苏小立 供图

  武强医共体与扶贫部门实现系统平台对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身份,保证每一位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收取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五保户、特困户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免三减”政策。

  该县还组织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乡村医生开展签约履约服务;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做到应签尽签,应履尽履,确保签约率、履约率达到100%;同时,通过集中预约、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方式,为贫困群众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中医干预等履约服务。

  医共体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下沉,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使精准脱贫户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贫困人口有了健康“守门人”。

关键词:精准扶贫,武强,创新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