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经济开发区 > 重点项目

衡水高新区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王世东 陈悦民
2019-03-21 16:00:19
分享:

    衡水高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坚持把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做好“引得来、留得住、见实效”三篇文章,以此充分吸聚国内外顶尖科技资源,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动能转换,着力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打造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开放发展的先行区。2017年,全区R&D达到5.6,主营业务收入774亿元,财政收入40.2亿元,占GDP比重高达23.8%。成功入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京津冀现代化制造业平台。

  加大投入,做好“引得来”文章

  近年来,很多传统产业由于科技水平较低日益陷入发展困境。为解决科技资源少、创新能力弱的尖锐矛盾,衡水高新区大刀阔斧、不惜血本,把对接国内外顶尖科技资源作为第一战略全力推进实施,既下好科技先手棋,又打好承接攻坚战。

  搭平台。衡水高新区投资28亿元,建设占地730亩、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搭建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教育部“蓝火计划”衡水基地、衡水高新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京津石衡创客联盟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目前,衡水科技谷一期5万平方米专业配套区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由承建“雄安新区第一标”的中建三局成功中标并已进场施工。随着项目陆续推进,这里正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圆梦地”。

  引精英。衡水高新区瞄准以中科院为核心的科研院所,先后开展了近百次的对接恳谈、实地考察、创新论坛等专题活动,先后与包括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所、力学所等6家中科院所属院所在内的10余家高校院所,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德国马普学院等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衡水基地和4个中试平台,聘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聚德霍夫为衡水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首席顾问;中科衡发动力研发基地、中科学森火箭研发基地、中美干细胞再生医学衡水中心、雄安(衡水)先进超算中心先后进区,初步形成了顶尖科研院所集群发展的“气候群”。

  促集成。在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衡水高新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两院一平台一基地”,即中科绿色技术产业研究院、绿色与智慧农业产业研究院、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河北中心、中科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河北示范基地,通过多学科交叉、多单位协作、多产业融合,推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实现产业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优化服务,做好“留得住”文章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为科技精英、高端人才提供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优质的创新土壤和创新空间。衡水高新区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积极优化创新生态,着力构建政策、金融、服务保障,凸显合作态度、政策力度、服务温度。

  做实政策保障。衡水高新区用足《衡水市关于支持衡水高新区加快发展的十条措施》,制订出台《衡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从10个方面对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进行全方位支持。他们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项目给予重奖,仅2017年奖励资金达1.89亿元。

  做强金融保障。衡水高新区以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增幅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联合各金融机构和企业财团,设立了高康创业风投基金、“蓝火熙业”投资基金、“银证通”业务基金、宝云产业发展基金“康、熙、通、宝”四支基金,基金总规模近百亿元,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差钱”。

  做优服务保障。衡水高新区以“放管服”改革、“双创双服”活动开展为契机,努力打造审批速度最快、服务效能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的创新生态。着眼“事好办”,大力推进“六个一”改革,制订出台《衡水高新区项目落地工作规程》,简化手续、交叉审批、限时办结,签约项目全部手续3个月内完成。着眼“减负担”,制订出台《衡水高新区降低企业自付费用六条措施》,赋予企业第三方服务自主权,清理涉企收费,划定收费“硬杠杠”,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着眼“好生活”,引入京津资源,建设或运营宝云生态城,衡水高新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打造京津品质“生活圈”,并落实科技人员“百千万”待遇,即百平方米住房,实现住有所居;千元医保,纳入衡水高新区公费医疗保障范围,实现免费就医;万元交通补贴,实现免费出行。同时,把科技人才子女纳入衡水高新区12年公费义务教育范围,并优先享受衡水高品质教育资源。

  创新机制,做好“见实效”文章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融合,让科技资源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提升,产生经济效益。基于这一认识,衡水高新区坚持以存量绿色化、增量高端化为目标,着力完善创新生态链条,围绕降低科研风险、缩短研发周期、加快成果转化三个关键,聚焦科技成果的中试孵化、产业化示范、产业化应用三个方向,以机制创新推动科研人才、技术成果、社会资金在衡水高新区形成良性互动,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加速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

  以“科学家把脉问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中科院牵头组成专家组,完成区内38家化工企业绿色化、高值化、安全化改造,根据企业需求,陆续应用生产的16项关键技术,全部已完成相关研究进入中试阶段,全部投产后将新增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依托科技谷科技资源力量,组建了河北省工程设施装备质量促进会、中国交通工程配套产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全省首个认证联盟,推出了全省首个行业品牌,启动了“河北质量+工程设施装备”区域品牌高端品质认证,引领工程橡胶产业转型升级。

  以“三有三给”机制推进世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衡水高新区按照抢占制高点、统筹供需侧、深度公司化的思路,采取“一成果一项目、一项目一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有技术的给平台、有项目的给资金、有资金的给项目“三有三给”创新创业孵化机制,启动建设了中科院钒钛产业全系、中科超临界CO2发电装备、中美国际生命科学苑等10余个百亿级高新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材料能源、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年内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成为衡水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其中,钒钛全系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可解决我国在航空航天、大型装备制造等领域高端材料不能自给的问题,为我国大型装备国产化提供有力支撑。超临界CO2发电装备项目,属于国际前沿科技攻关项目,将实现一个课题、多个核心技术、若干成果转化的裂变效应,引领世界光热发电技术革命。

  以“共享工厂”打造规上企业“孵化器”。衡水高新区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狭隘观念,推动衡水科技谷科技资源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开放共享。中科院大健康饮品项目,建成多条国际领先的模块化、全自动生产线,面向社会共享专利技术、成套工艺、管理模式、生产设备,助推企业“轻资产运营”,最大程度缩短项目产业化周期,打造规上企业的“加工厂”。

  以“三专模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是企业的死穴,也是衡水高新区治理的重点。按照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思路,大力推进实施专家团队专业治理、专项工程替代治理、专业平台智能治理,帮助传统企业改良工艺、提升技术,实现起死回生。近年来,先后与中航科、中广核、中节能等高科技公司合作,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构建专业化、科技化、市场化治污新模式。总投资3.1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管”、中水回用、雨污分流、污泥处置等8项重点工程,全区工业污水全部实现处理并达标排放。投资2亿元建设全长28公里的“西汽东输”集中供热工程,专项替代园区120多台燃煤锅炉,不仅有效解决了燃煤污染问题,还实现了重污染空气条件下企业生产的精准响应。总投资10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处理等综合功能的生态循环产业园,解决主城区及周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投资2700万元建成全国首个区级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聚合水、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监控视频和信息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治理、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日前,相关做法被列入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关键词:高新区,创新,生态,探索,实践责任编辑:张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