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衡水要闻

衡水安平用红色文化铸就精神新高地

来源: 衡水新闻网  作者:
2018-07-01 10:10:40
分享: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冀中军区和行署的诞生地—

安平县:用红色文化铸就精神新高地

  
监制:葛茂松策划:王贵磊
撰稿:李硕芳张佳照片:宋颖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
 

  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的复原场景(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
 

  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旧址
 

  孙犁雕像
 

  李大钊与弓仲韬雕像
 

 

  冀中人民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

  安平是革命老区,有着史诗般的光荣和骄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中共安平县委相继在这里建立。从此,中国农村第一面党旗在这里高高飘扬,革命火种开始在安平大地播撒,并以燎原之势向冀中一带乃至全国燃烧蔓延。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台城诞生
 

  中共台城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是弓仲韬,也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者之一。

  弓仲韬是安平县台城村人,其家庭几代以来一直为乡间富绅兼书香门弟。据他的小女儿弓乃如自传中记载:弓家鼎盛时有地300多亩,雇长工8人,要吃保定包子就派人骑马去买,其奢华与气派可见一斑。

  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弓仲韬从小就接受新式教育,于是他放弃了家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求学。1916年,弓仲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沙滩的一所小学当教员。这期间,弓仲韬经常到附近的北大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结识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弓仲韬于1923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奉中共北京区委指示,秘密回到了原籍安平县开展革命工作。

  返乡后,这位“少东家”不但没有按照父亲的愿望继承祖业。还背着父亲卖了几十亩地,筹钱办起了平民夜校。来学习的多是村里的青壮年和没钱上学的孩子,学员最多时达50多人。这其中,名为弓凤洲的学员成为日后弓仲韬发展的第一个农民党员。说起弓凤洲能成为第一名党员,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

  在一次台城平民夜校开课上,弓仲韬开口道:“我让你们猜个字谜:头戴绫罗宝盖,底下八字分开,见人躬身施礼,家里少米无柴。看谁能猜出来!”有人抓耳挠腮,有人苦思冥想,却没有人猜得出,弓先生的这个字谜,对于大家来说也许太难了,毕竟他们识字不多。忽然,后边站起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大声说:“我猜出来了,这是个穷人的‘窮’字!”此人便是弓凤洲,曾上过两年小学,粗通文字,也算学员中的佼佼者了。这在当时为他成为弓仲韬发展的第一名党员埋下重要的伏笔。

  有火种,就能燃起火焰。经过细致筹备,1923年8月的一天晚上,弓仲韬主持召开台城村共产党员会议,宣布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三名党员组成的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党支部成立,由此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弓仲韬任书记,它直接受中共北京区委领导,所以称“台城特支”,支部设在弓仲韬的家中。

成立冀中军区为冀中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打下基础
 

  安平县先后成立的这“两个第一”为今后冀中地区的抗日活动打下了极好的铺垫。在抗战初期,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冀中行署先后在此成立,均凭借的是安平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率领人民自卫军进驻安平,与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等抗日武装一起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于1937年末在安平、安国、蠡县等18个县先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4月,冀中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在安平县城召开冀中区第一次党代会,将中共冀中省委改为中共冀中区委员会,黄敬任书记。5月4日,成立冀中军区,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由吕正操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并于5月初成立冀中行政主任公署,统一政权组织,组建了财政、民政、教育、司法等科。由此,冀中抗日根据地被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冀中军区成立后,收编了国民党40军庞炳勋部骑兵14旅28团,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骑兵第2团,又称冀中骑兵团。在冀中,骑兵团是军区直属部队,也是首长的王牌,哪里情况紧急,他们就被派往哪里。多少次危急时刻,都是由骑兵团用马刀砍开一条血路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在根据地人民的心中,冀中骑兵团就是一面胜利的旗帜,有了骑兵团大家就对战胜日军有信心。冀中的百姓永远忘不了英雄的冀中骑兵团。在武强、饶阳、深州三县交界的北大洼一带,冀中骑兵团英勇战斗的事迹一直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

  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冀中行署的成立,还打下了在冀中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基础。也正是有了在冀中等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初步尝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华北日军主力南下进攻徐州、华北兵力空虚的形势下,果断地作出向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
 

  台城特支是全国创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开创了中国农村党建史的先河。这一革命火种对中国北方农村早期党组织的建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台城特支成立不久,另一处由安平籍共产党员李锡九引来的革命火种,也在安平县的任庄村点燃。

  1923年回故乡安平县任庄村的李锡九,变卖家产,筹备资金,将任庄村东的“奶奶庙”改建成任庄女子小学。以女校为阵地,李锡九又创办了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宣传革命道理,分析天下大事,抨击军阀列强。

  1924年8月,在敬思村张麟阁家中召开了安平县党的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三个支部的代表共9人,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员会,直属北京区委领导。弓仲韬任书记,张麟阁任组织委员,李少楼任宣传委员,县委机关设在弓仲韬家中。随后,台城特别党支部更名为台城党支部。此时,安平县已发展了三个党支部,党员增至20名,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2%。

  在安平县革命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李锡九按照李大钊同志的指示,发展饶阳县进步知识分子韩子木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使红色种子在饶阳县扎下了根。随后,韩子木积极发展饶阳城内8名进步青年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5年春天建立了饶阳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城内支部。1925年冬天,在上级特派员张鹤亭指导下,中共安平县委和饶阳县党组织合并为安饶联合县委,县委书记由弓仲韬担任,县委机关仍设在弓仲韬家。

  作为“两个第一”的主要创始人,弓仲韬为了党的事业不仅用尽了家财,更是付出牺牲4名亲人的巨大代价:大女儿弓浦、老母亲和唯一的儿子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威逼和残害致死;妻子也在随他赴延安途中病故;弓仲韬也在赴陕北找党途中被国民党特务害瞎了双眼。1943年,回到安平。1956年被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此时弓仲韬生活过得很好,但他却常常伤感,有时甚至痛哭流涕,他说:“我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64年3月,弓仲韬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还再三嘱咐孩子“一定要把我节余下的一千元钱交给党,做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弓仲韬一生对党忠心耿耿,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以他和李锡九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把一粒粒革命火种,播撒在冀中大地上,点燃了深受几千年封建压迫的广大农民心中的熊熊烈火,在中国农村党建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在弓仲韬的影响下,台城村的100多名优秀儿女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更有58名英雄子女,为了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一个支部到一个县委,安平县革命活动渐成燎原之势。截至1927年底,在革命低潮时,安平县发展了7个党支部、5个团支部,党团员共百余人。

涌现出多个感人故事
 

  安平县不但造就了“两个第一”的历史丰碑,抗战时期,还涌现出了抗日游击队大队长王东沧激战小张庄、“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精心照顾八路军伤员、邢晓梅舍身救亲人,王永林、刘风军集市锄奸等感人的抗战故事,彰显了安平人敢于斗争、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李杏阁于17岁时嫁到安平县报子营村。她的丈夫早年去世,只剩下她和三个子女艰辛度日。自冀中军区、冀中行署相继在安平成立,开始实行减租减息,李杏阁家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由此,她对八路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激之情,便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当时担任村妇联主任的李杏阁,一听到部队要打仗的消息时,就赶紧联系各户为部队连夜做军鞋、准备食粮,并开始了掩护八路军伤员的工作。

  村党支部帮她在家中挖了两个地洞,让伤员隐蔽、疗养。三十二区军医张树楷等人也赶到这里,并带来了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李杏阁家便成了八路军的一座“地下医院”,成了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户。随着伤员的增加,原来的地洞不够用了,李杏阁又在屋里、猪圈里、菜窖等隐蔽地方挖了新洞口,她除了每天为伤员处理伤口、换药、洗绷带、烧水做饭、端屎端尿外,她的三名子女在院子里负责警戒。李杏阁常说:“子弟兵就是我的孩子,豁出这条命也要保护他们”,伤员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娘”。

  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李杏阁掩护和护理的轻重伤员达73名,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4年11月,冀中军区授予李杏阁“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在安平这片红色文化浓郁的沃土上,还诞生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孙犁。

  孙犁是安平县大子文镇孙遥城村人。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后所做的第一件工作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接着他又选编了《海燕之歌》,搜集国内外的进步诗歌,汇编出版,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也对解放区群众文艺创作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1944年孙犁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广泛的关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

  近年来,安平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县域文化特色,大力开展纪念孙犁系列文化活动,并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其中围绕孙犁故里文化建设,先后推出了复建孙犁故居、建造孙犁图书馆、举办孙犁散文奖文学大赛与孙犁文化节、出版孙犁作品与纪念书刊、雕树全国第一尊孙犁立像、创作全国第一首歌颂孙犁先生歌曲、推动并形成河北省政府确立“孙犁文学奖”成为全省最高文学创作奖等许多举措,大大填充了孙犁故里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孙犁文学、孙犁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打造出一张享誉国内外闪亮的文化名片。
 依托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安平县修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纪念馆,大力夯实红色文化根基,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积极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切缅怀革命历史,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教化人心、净化灵魂,进而把红色历史文化转化为团结一心、干事成事的精神动力,用红色文化铸就精神高地。

关键词:衡水,安平,红色文化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