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活动

【长城评论】“高考志愿卡”为啥不能成为一档“生意”?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木易
2018-06-07 10:49:03
分享:

  高考马上就要到了,每到高考季,考生们拼完了考试,下一个难题往往就交给了家长——如何帮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呢?

  近日,有媒体发现很多家长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着手孩子的志愿填报准备工作,有不少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称带有志愿填报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卡。

  这个“高考志愿卡”,可不是考生们报志愿时填的志愿表,而是一些机构或个人,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报考咨询服务的有价服务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称,购买了网络高考志愿填报卡,就能用数据分析孩子的考分能读什么学校和专业。这些志愿卡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打着大数据的概念在进行销售。

  商家称,购买志愿卡可获得“上千所大学全方位数据查询,并有强大院校对比功能”,这里面包含院校性质、地区、特色、重点学科等基础信息。此外,还能查询上千所院校历年分数线,包含线差、录取最低分、最低位次等。

  更厉害的是,有商家竟然称在他们的系统上可以搜出往年同一地方、同一分数的考生考上了哪所大学和专业。

  近年来,我国高考报名方式和流程几经优化,报名过程也更加公平、科学、高效。但对于大多数考生及家长来说,高考报志愿的痛点和难点依然存在。家长们最大的希望,是要让孩子的分数在报考院校时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要因为志愿报错了,高分被低分院校录取了。”

  事实上,目前在高考报志愿之前,各地考试院已经尽可能地为考生提供数据参考,比如五分一档、十分一档,院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录取率等等。

  这种情况下,高考志愿卡还有什么用呢?

  实际上,大部分家长在报志愿时,无暇或者不会科学分析这些数据,所以更相信经验的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去年同一地方、同一分数的考生考上了哪所大学和专业,我们照着他来报名不就可以了吗?

  但恰好这些数据,人们并不能从公开渠道查到,或者说不能全部查到。这就让那些兜售高考志愿卡的商家找到了“商机”。

  这样的“商机”遭到质疑,一方面是有些所谓的高考志愿卡提供者,可能无法提供真实的数据;另一方面,则是一些真的能拿出这些数据的机构,他们的这些所谓“大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有志愿卡商家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是他们通过与相关考试中心合作“弄”到的,在网上查不到这些完整的数据,有些数据根本不会公开。但这样的说法被教育考试部门否认了。教育考试院称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引起公众质疑的是考生大数据和个人信息是否真的被泄露。可惜双方各执一词,要调查和考证,得需要权威部门出面“评评理”了。

  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来看待这件事——既然考生和家长有需求,那么高考志愿卡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档“生意”,或者说干脆成为考试部门的一项服务呢?

  这两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一些原本看似无用的“沉睡”信息竟然被挖掘出了巨大的价值。比如你在电商平台上买过什么东西的记录,平台可以有偿提供给一些商家或企业,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营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技术进步本身没有问题。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大数据的合理运用将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些兜售高考志愿卡的商家们,恰恰为教育考试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既然考生和家长们需要,教育考试部门为什么不能为考生提供高校招生简章,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培养特点等基本情况;公布本地高考“一分一段”分布,让考生了解分数分布情况;举办网上高招咨询,邀请学校在线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和考生提问;在志愿填报前举办各种形式的线下高招咨询等报考服务的基础之上,也主动用起“大数据”这个新工具呢?

  我们乐见开明的教育考试机构,或许能够从这一番争议中受到启发,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也可以主动提供类似服务。如此,数据从何而来的质疑声,就没啥必要了。(李木易)

关键词:高考志愿卡,大数据,信息安全责任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