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居民新常态 衡水“三区同建”彰显担当实效
美丽乡村入画来。常虹 摄
长城网衡水9月4日讯(邢梅智 常虹)处于平原地区的衡水市,是典型的农业市,农村人口占四分之三,全市4994个村庄,村均仅687人,村多村密村子小是突出特点。该市从市情出发,高标准打造和谐舒适、文化底蕴浓厚的农村新型社区、高端产业园区、绿色生态园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之路。 尊重民意,统筹规划 该市把全市村庄划分为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等不同类型,在统筹规划、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拆迁旧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通过流转原村址复垦的耕地和农户承包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增减挂钩形成的土地指标用于发展工业园区,联村并建,“三区同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不仅让转身变成社区居民的农民真正能住得起、住得好,更能工作好,生活好。 产业支撑,亮点纷呈 农民变社区居民,增收是前提,产业是基础。在“三区同建”过程中,该市注重促进产村融合,依托村庄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建产业园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推进产业发展,让农民的“根”深深地扎在社区里。 闾里汉民俗文化村由河北闾里文化传播公司投资,他们采取组建农宅合作社的办法,与滨湖新区魏屯镇于庄等4个村实行村企联建,依托衡水湖景区,建设汉代风格特色小镇,已落成的“汉民俗文化”旅游商业街,以“岁时节庆”为特色主题,融入衡水本地民俗风情,集旅、居、商等功能于一体,满足游客、居民、商户三大人群需求,将原来的湖边小村子,打造成了衡水湖边的特色旅游名镇。枣强县八里庄社区,则以原来的八里庄村为中心,与尧上、郝庄、孟庄、大桃园等5个村互联共建。产业园区由农业产业园区、玻璃钢加工园区、乡村观光休闲园区和光伏农业综合园区4部分组成。农业产业园区流转了八里庄全部3060亩土地,建设景观园林,林间种植油用玫瑰,核心区300亩;玻璃钢工业加工园区占地70亩,将5个村内的19家玻璃钢加工摊点全部入园、集中经营;乡村观光休闲园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印象平原枪声》游览园,突出乡村红色游主基调;光伏农业综合园区推进光伏农业的综合利用和建设。 百姓点赞,民心所向 枣强县唐林乡李进伯村共有187户、602口人,全都入住占地约30亩的新型社区,社区内实现硬化、绿化和亮化,供水、排水、供暖、供电、物业等配套完善。村庄原址拆迁复垦的240亩耕地所产生的效益,解决了全社区的水、电、暖、物业等相关费用。全村人入住新社区,村里不但没掏一分钱,反而结余了200余万元。“以前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现在农业园区建在了家门口,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回来种起了大棚。离家这么近也能挣钱谁还乐意出去奔波。”返乡回来的村民李红岗种有50亩蘑菇大棚,一个棚一年能有3、4万元的收入,年收入近70万元。 冀州市嘉兴社区是3村联建,与村庄建设一同谋划的盐化工循环经济园、永生食品等20多家企业已成规模,常年在这些企业打工的有2000多人。社区建起来后,不仅村民改善了居住环境,还实现了就近就业,工作、家庭两不误,“上班入工厂园区,下班进社区楼房”,成了由农民变身社区居民后生活的“新常态”。 阜城县许铺村整村搬进了带电梯的楼房,将复耕后的524亩耕地建成规模化种植的西瓜种植园区,年收入50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6000元,原来的贫困村、破烂村通过“三区同建”一举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美丽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推进“三区同建”以来,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农村新型社区161个,已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米以上的联建社区46个,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80个、工业园区40个,有近6万农户搬入新社区。全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74个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大都处在县城周边、乡镇驻地或园区附近,初步测算,可使12万多农户、40万人入住,全部建成后全市城镇化率因此可提高近9个百分点。 “三区同建”多方整合了人、财、物等资源。新建社区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生产条件改善、生活便捷、生态良好,卫生、民政、就业、社会保障等职能向农村社区有效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引领了美丽乡村建设上水平。特别是一些贫困村,通过“三区同建”,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面貌,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的思路。据统计,两年来,该市城市工商企业到乡村办加工企业238个,投入资本8.7亿元,带动乡镇内农村劳动力转移6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 光伏智能连栋温室。常虹 摄
油用玫瑰种植园区。常虹 摄
枣强县八里庄社区,农户将于10月底陆续搬迁入住。常虹 摄
盆栽蔬菜,可观赏,可食用,绿色无公害。常虹 摄
滨湖新区闾里汉民俗文化旅游古镇。资料图
|
关键词:新常态,衡水,三区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