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扶贫资金 土地入股分红—威县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编者按: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在这个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脱贫攻坚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奋发作为才能克难前行。今天起,本报开辟《打赢脱贫攻坚战》专栏,通过剖析典型,启发思路,提供借鉴。 以产业为平台,将扶贫资金、贫困群众自有资源等资产化,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群众,从而达到持久脱贫的目标——这是威县正在探索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该县开展了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收红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项目等,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收入。 用活财政扶贫资金,带动万余人脱贫 “一期的4060名贫困群众已经签订《分红协议书》,县里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每人配股4680元……”11月30日19时35分,顾不上吃晚饭,忙碌了一天的威县扶贫办主任刘宝华通过电话,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威州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书峰开起了金鸡产业扶贫项目进度调度会。 刘宝华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是该县贯彻中央精神、在资产收益扶贫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该项目总投资3.6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2亿元,威州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向银行贷款2亿元、申请中国农发重点项目建设基金0.3亿元,北京德青源公司向政策性银行贷款1.13亿元。项目由威州农投承贷承建,北京德青源承包经营。 在威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一期项目地块钉桩已经完成,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地质勘测。看着眼前的土地,孙书峰意气风发:“项目拟建设1个蛋肉加工中心,对应项目所在地固献乡沙河王庄等16个贫困村,建设12个存栏15万只蛋鸡的标准养殖区。16个贫困村的10139名贫困群众凭借财政扶贫资金入股。项目投产后,贫困群众可获得不低于入股扶贫资金10%的分红。项目承包期25年,前15年预计年收益3128万元,每年还本还息2161万元,剩余967万元全部用作贫困群众的资产股金收益和贫困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项目还可直接带动1000名贫困群众就业。” 流转“沉睡的土地”,让贫困群众多渠道增收 冬闲时节,覆盖着白雪的大地,仿佛陷入了沉睡,四下一片寂静。而记者11月30日到威县常庄镇何家庄村采访时,却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收红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的循环农业园内,一座座牛舍菌房排列整齐,农户们喂牛养菇,干得热火朝天。 收红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吴敬收是一位从天津返乡创业的企业家。2014年,威县推进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土地流转,吴敬收闻讯回乡创业。在威县扶贫办的帮助下,他从何家庄村和桑园村流转了1500亩土地,建起循环农业园。吴敬收告诉记者,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吸引了154户贫困户入股,并吸纳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他们在土地上种青贮玉米,用作肉牛的饲料,再用牛粪和玉米芯培育双孢菇。 “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位于何家庄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乙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依照流转土地亩数、项目建设情况和入股协议补贴扶贫资金。扶贫补贴标准为1000元/亩,合计5.6亩、5600元……分红比例每年不低于入股金额的10%,即560元/年……”在收红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了何家庄村贫困村民何金瑜与合作社签的《2015年入股分红协议书》。 除了分红,何金瑜和妻子还给合作社打工,承包了两个菌房。“今年脱贫没问题!”49岁的何金瑜满眼笑意,“打工每天每人80元,一年下来就是4万元左右。承包菌房不用给租金,只需照顾好双孢菇,年底能得到33%的分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刘宝华深有感触地说,“资产收益扶贫机制,能够发挥出资产的最大价值,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
关键词:扶贫,土地,入股,分红,威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