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籍善本正当时
吴晗著《朱元璋传》手稿。图/IC 李智勇 在近期开展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活动中,发现许多大专院校的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古籍善本,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鉴定专家和文物主管部门均始料不及。尤其是湖南师大附中图书馆藏有千余册的古籍善本,岳麓书院馆藏有极为珍贵的古籍善本——元代泰定三年刊印的《新编古今文类聚》,更是让业内人士既感慨万千又惊喜异常。 一所中学的图书馆收藏有如此多古籍善本,甚至超过一般的大学,已是令人惊叹;而对于《新编古今文类聚》,则更令人惊喜万分。后者是湖南古籍善本类极为重大的发现,此书在明朝晚期就价值连城,早就进入了《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然而收藏古籍善本在文物收藏中因其要求文化档次较高、专业技术成分特别,需要收藏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实力,故古籍善本成了让绝大多数文物收藏者见而远之的类别。但湖南自古以来就是藏书大省,近几年来,出现了几位古籍善本收藏的佼佼者,他们在浩瀚的民间古书中确也捡了大漏。去年衡山画院的茹蘅院长就收了一套二十四史,此套二十四史有二十五部,共1218卷2371册。其中有十九部是明清官刻本(十六部是以明万历年间国子监本为主,只有三件是清乾隆四年内府本)。另外《史记》《汉书》为明汲古阁本,《晋书》为元明清递修本,《魏书》为明金陵书局仿汲古阁本,《旧五代史》为清乾隆四十年刊,另多一部清乾隆四年刊的《三国志》,其品相及完整性让古籍善本专家都感到惊叹。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接触文物征集工作时,因为学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只好把学字画鉴定放在首位,陶瓷、玉器、铜器杂项的鉴定为辅。而学习古籍善本的鉴定因为既没有好的老师,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就回避了。然而在基层的文物征集和鉴定中,偏偏又会出现大批量的各种古书,让人感到非常为难。好在当时在鉴定部旁边,是省博物馆退休返聘人员,已八十多岁的尹天祜先生修书的工作室。尹先生的儿子尹石如是我曾经工作过的竹簧雕刻厂的师傅,本来就很熟悉,得空时就求教于他老人家。 尹老先生是长沙专营古籍善本的世家子弟,传到他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尹老先生有丰富经验与阅历,为人又谦虚而豁达,教了我许多如何鉴别古籍善本的简单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同其他文物一样,古籍善本也分官刻本和民间刻本。古籍善本的官刻本是以国子监刻印刷,一般由太监专门管理。不论是书写、校勘、刻印俱精细,自宋时开始以杭州为中心刻印。由于宋代官刻本无论从哪方面而言都是一流水平,也就成为历代藏书家关注的首选。民间的刻本也是以江浙一带为主,除了文化底蕴深厚外,经济实力也很重要,一般的小老板是轻易不敢刻书印书的。民间刻印古籍善本水平高的为数不多,江苏的汲古阁是其出类拔萃的。 汲古阁为明末著名藏书家、常熟人毛晋创办,毛晋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古籍善本刻印大家。毛氏对宋本极为喜爱,多出高价收购,曾在其门上贴购书告示云:“有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按明末当时折价,一册五十页值纹银十两。毛氏不但重视宋本,对稀少的善本作底本翻雕,加之校勘精准,有些宋版书失传之后,世人可以在汲古阁刻本中得以重见宋本原来的神韵。又以纸质精细平薄经久洁白,墨色黑亮清香为特征,所以明清以来,人们对汲古阁所刻书籍异常珍视。清三代包括乾隆朝的古籍善本官刻本均以汲古阁刻书为辅助范本,因为它们保留了宋元遗风。 尹天祜先生讲他这辈子看古籍善本最过瘾的,是在湖南和平解放初期的1949年冬天。他作为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成员前往湘乡荷叶塘富厚堂,清理接管曾国藩家藏书。据他回忆,当时整个富厚堂的藏书多得不得了,楼上楼下所有的房间都装得满满的。四五个人清了将近半年,在几十万册古籍善本中清理了十余万册比较珍贵的书,用五辆军用大卡车武装押运到长沙由国家统一保管。“这一趟差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是我把一辈子想看的书基本上都看到了,可谓三生有幸。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很差,这些珍贵的书,还有许多没有拿过来,运到长沙也因没有地方放,大部分古籍善本后来基本都失散了。”尹老先生对此痛心疾首。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清王朝初期的文字狱,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文化灾难后,紧接着就是文化的复兴。这已然成为定律。在经济逐步繁荣的当下复兴文化强国中国梦的今天,越是具有文化艺术内涵的文物其潜力越大,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则更大。近年,许多很不起眼的一般旧书籍拍出了天价,对古籍善本藏家来讲是一个好消息。 |
关键词:古籍善本,文物,刻本,刻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