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河北故城:千年运河“第一湾” 古韵焕新生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卢婉凤 张文婧 
2023-10-04 16:13:54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梅胜 卢婉凤 张文婧

  沿运河兴起的城镇,多有着鲜明的运河烙印。故城,便是这样一座城——人们在这里沿运河逐水而居,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耕耘劳作。

  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62岁的姜玉岭是故城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他见证了运河的过往与新颜。要说他的最爱,还是对运河文化的研究。

  登上故城段运河长堤,流连在堤岸运河文化景观带,姜玉岭的目光充满了兴奋,望着眼前的美景,如数家珍。

大运河故城段。牟明宏 摄

  站在建成于1975年的郑口运河大桥上,凭栏远眺,一个长约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弯,便是著名的“运河第一湾”。

  “这个弯,为故城郑口镇能够从普通村镇发展为运河商贸重镇提供了地利,是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吉祥湾’。”姜玉岭说,弯,不只为降低落差,而是运河上背风的港湾,就像“大型停车场”,是理想的泊船之地。航运时期,郑口码头最多能同时停泊日装卸量三四十吨的50多只船。

  说起脚下有名的郑口挑水坝,姜玉岭神采飞扬,“郑口镇这段河道地处大运河转弯处,水面宽度能达到120米左右,河道弯度达到90度,‘吉祥湾’有时并不吉祥,水深流急,历史上多次漫堤决口,给老百姓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当地村民就修建了挑水坝。”

挑水坝俯瞰图。牟明宏 摄

  六座堤坝两两间隔几十米,从南向北分布在大运河的左岸,编号1至6号,坝体向河道一侧凸出,像巨大的桥墩。

  间隔排列的堤坝,如何发挥作用?姜玉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凸出的堤坝,就像迎着水势打出去的“拳头”,直接消减了水势,由于洪水的冲击点、受力面各有不同,因此六个挑水坝修建的形状、迎水面也不同。经过六座挑水坝合力减缓水速,最终遏制住了肆虐的洪水。

  2011年,郑口挑水坝作为河北省8处遗存之一入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口挑水坝承载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历史信息,我们悉心呵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坝体实施加固维修,增设安防工程,对挑水坝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为的就是把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姜玉岭说。

  千年大运河留下了不少历史的印迹,不仅为故城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而且孕育了大运河畔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姜玉岭讲起了“龙须凤尾”的故事。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至此,驻跸甘陵驿站,当地官员呈上一大碗香喷喷的挂面,乾隆吃了龙颜大悦,御笔一挥亲题“上用龙须凤尾贡面”几个字。自此以后,故城挂面扬名天下。

  跟随姜玉岭来到健民龙凤贡面厂,一个带着白色厨师帽的中年汉子大步迎出来,手上全是面粉。“他叫刁建民,是龙凤贡面的第六代传承人,三十多年了,他每天都能看到凌晨三点多的故城。”姜玉岭笑着向记者介绍。

工人正在抻面。牟明宏 摄

  车间内,十几个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面和好了要搋面,接着要醒面,醒好再搋面,刷油,再醒,醒好后开大条,再上油再醒……”刁建民自己也被这口诀一样的介绍绕笑了。龙凤贡面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共有23个工序,全为纯手工制作。“最重要的环节是最后的抻面,但是每天凌晨3点开始和面,直到中午11点左右才能进入最后一道抻面工序。”刁建民说,每个环节严格把控时间,为的就是充分保障面条晾晒10小时以上。这个面既不能风干也不能烘干,要自然晾干,这样面才会由外向内的干,中间产生空隙,成为空心面。

  “传承舌尖上的运河味道,让老字号有新表达,让‘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如今,龙凤贡面已经成为大家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佳品。健民龙凤贡面厂每天能生产贡面500千克左右,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大运河故城段。牟明宏 摄

  千年大运河,承载无数繁华盛景和动人故事,越古而来,至今仍流光溢彩。古老而青春的大运河亦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关键词:故城,大运河,非遗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