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河北衡水:以绿为底 奋力书写“生态答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卢婉凤 
2022-08-02 11:02:38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卢婉凤

  PM2.5和达标天数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PM10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下,创历史最好水平;优良水体断面达到10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3个月在全省位列前三,累计获得700万元奖励资金。

  这是2021年衡水市交出的生态环境亮眼“答卷”。今年4月1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地、州、盟)拟推选名单公示》,衡水市为全省唯一公示的城市,也是全国9个公示城市之一。

衡水市区怡水公园一角。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衡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更浓。

  打造生态环保“数字地图”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的生态环境指挥中心。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卢婉凤 摄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引进VOCs走航监测车,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分析走航数据。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卢婉凤 摄

  “平台设置了162个空气监测站、22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261套秸秆高点摄像头、200余家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51家涉VOCs重点排放企业监测、4套移动污染源监控系统、1200余辆渣土车轨迹定位,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大气、水、土、车、尘、固废等相关环境监管数据进行汇总,形成了一张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地图’。”近日,在衡水市生态环境局的生态环境指挥中心,衡水市生态环境局综合执法支队四级主办胡家磊结合指挥平台向记者介绍道,立足环保新特点、新要求,该市构建了“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的非现场监管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系统22个平台系统的全面整合,构筑起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物联网,探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衡水市先后出台了《衡水市县(市、区)空气质量通报排名和奖惩问责办法》《衡水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通报排名和奖惩问责办法》等,对大气、水环境质量进行定期通报排名和严格奖惩问责,切实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衡水京华化工有限公司污染防治设施分布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卢婉凤 摄

  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安装的沸石转轮+RTO废气治理设备。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卢婉凤 摄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精准治理,向源头发力,紧盯四大污染源进行攻坚。“控煤”,在全省率先实现散煤经营网点清零,完成农村“双代”1063175户和燃煤电厂三氧化硫专项治理工程,区域大气中PM2.5的排放大为减少。“控企”,推动省定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超标报警装置;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分表计电,1700余家企业戴上“紧箍”;推动绩效评级调整,确定A、B级及引领性企业161家;238家企业(项目)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5013家涉气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精细化减排,重污染天气仅对涉气工序停限产。“控尘”,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扬尘监督监管能力建设,扩大主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范围,常态化开展道路卫星遥感裸地监测;建成覆盖全市涉农区域的秸秆焚烧红外视频监控平台。“控车”,衡水市区连续6年执行长达6个月的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市区新增或更换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电动车,全市新增或更换的客运、物流车、环卫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移动机械区域,强化重点用车单位管理。

  坚持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争取,衡水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少,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0,同比下降6.7%,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16位,较2021年同期上升9个位次。

  全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夏日漫步衡水湖,碧波荡漾,绿树葱茏,水鸟蹁跹,美丽的生态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小时候的衡水湖又回来了!”不少市民感叹。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衡水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构建国、省、市、县四级断面监管考核体系,按照“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的工作思路,科学实施重点河湖水质整治达标专项行动;落实市、县重点河湖断面巡查巡视及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机制,按照“有水监测、无水监管”原则,对辖区内15条河渠、42个断面共计14项巡查内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对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2021年,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6.9%,超年度目标15.4个百分点;获得省生态补偿金10920万元,占全省总补偿资金的64.5%。

增殖放流现场。

  衡水湖肩负为衡水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提供更大环境容量、更强绿色发展支撑的使命。为落实衡水湖保护工作,促进衡水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发挥衡水湖的生态效益,《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衡水湖进入“专法”保护时代。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统筹考虑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近年来,衡水湖年均引水5000万立方米,满足生态保障需求;采取生态清淤、水生植物恢复等综合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每年实施9个月封湖禁渔的同时,通过实施科学渔业增殖放流项目,优化鱼类区系结构,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2016年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推进了保护管理工作标准与国际接轨;与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等国内科研院校加强合作,为衡水湖保护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监管手段现代化,建立衡水湖水质监测实验室、大气自动监测站,对水体、大气等进行监测研究,并实施了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衡水湖俯瞰图。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副局长刘蒙介绍,经过努力,目前,衡水湖水质总体稳定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建立时的286种增至目前的33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3种。

  此外,衡水优化河渠空间布局,加快全市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进“一湖九河”骨干河道与灌排河渠多级连通,深入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大引江、引黄、引卫、引岳、引岗黄水库等调水规模,全部完成13个县(市、区)城乡生活和工业水源置换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一湖九河”水系连通清理整治,疏通滏阳河、滹沱河、清凉江等骨干河道排灌“主动脉”,畅通支斗渠道排灌“毛细血管”。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地下水压采量10.0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2014年的13.67亿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3亿立方米,年均减少地下水开采1.48亿立方米。

  着力构建京津冀环境支撑区

  水清岸绿,生态秀美;推门见景,开窗见绿;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盛夏时节,衡水大地绿意奔涌,入目皆是风景。

  衡水市持续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实施环衡水湖绿化、环城市城镇绿化、道路河渠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造林工程,着力构建京津冀环境支撑区。同时,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市125个乡镇(社区)已全部完成林长制建设,共明确各级林长14217名。2021年,衡水市完成营造林31.1万亩,占省市年度任务的234%;今年,又已完成造林绿化3.34万亩,占年度任务(2.5万亩)的133.6%;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五大类36项指标基本达标;11个县市区全部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备案,枣强、武邑、深州、饶阳、故城5个县市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

衡水市宝云公园一角。

  按照“宽林带、多树种、大苗木”要求,衡水市全面提升邢衡高速、307国道、中湖大道等交通干线、河流干渠绿化美化水平,完成廊道绿化1200公里。县城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要求,大力推进300米宽环城林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郊野森林公园,形成了“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城市绿化美景。同时建管结合,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市125个乡(镇、社区)已全部完成林长制建设,共明确各级林长14217名。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标准,该市围绕城市居住区、城市出入口、滨河景观带等城市重点地段建设城市公共游园,合理利用城市边角空地,结合老城区改造,建设小型绿地口袋公园,积极推进植树增绿工作,拓展绿化空间。截至目前,主城区共有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街角绿地等81处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达83.6%。现有财政投资建设公园9处,均向公众免费开放。

  今年,衡水市通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造林绿化空间的新办法,采取近自然建设的绿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扩绿提质,科学精准开展造林绿化,全市高标准完成造林绿化2.5万亩,实现国家森林城市五大体系34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2023年,力争通过国家森林城市验收。

衡水市区俯瞰图。

  蓝天当纸,绿水为墨,衡水市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目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闯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为百姓幸福生活添彩。

  天空更蓝了、大地更绿了、河流更清了……如今,一个天蓝水秀的美丽衡水正向我们走来!

关键词:衡水,生态,环保,民生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