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专家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同观测鸟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梅胜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张梅胜 卢婉凤)“这是两只青头潜鸭,它们正在觅食……”7月22日,晨曦初升,衡水湖隔堤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专家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同静静地站在芦苇丛附近,通过高倍望远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湖里的“黑点”。
本次发现的斑头雁(Anser indicus),隶属于雁形目、鸭科。张余广 供图
遗鸥、斑头雁、斑尾塍鹬……这些首次监测到的鸟类在衡水湖相继亮相,成为衡水湖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
据了解,2020年开始,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保护区综合科考调查,调查团队经过两年的调查、监测,在保护区首次监测到遗鸥、斑头雁、斑尾塍鹬等鸟类9种;条斑赤蜻、蓝额疏脉蜻、鸟嘴壶夜蛾、锈斑隆脊叶蝉等昆虫222种,其中33种为河北省昆虫新纪录。至此,衡水湖记录到的鸟类增加到332种、昆虫757种,标志着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遗鸥属于鸥科鸥属濒危候鸟,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张余广 供图
“鸟类、昆虫种类的增加,意味着这里的环境是可以适应的,也从侧面反映出衡水湖环境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建斌说,衡水湖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希望能够在国际层面上开展更好地合作,以展示衡水湖的湿地特色和保护成效。
衡水湖俯瞰图。
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有着“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等美誉。衡水湖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被赋予比南方水乡湿地更重的内涵和承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数十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有丰富的植物、鱼类、昆虫、鸟类,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20种,Ⅱ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等63种。
近年来,衡水市扎实推进创建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统筹推进衡水湖区村庄搬迁、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环湖绿化等工程,逐渐恢复衡水湖自然生境,完善衡水湖生态系统生物链,科学推进衡水湖湿地系统保护与恢复。如今,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儿种类达到332种,衡水湖真正成了“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