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衡水要闻

同心逐梦奔小康!河北衡水用实干奋力书写“脱贫答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梅胜
2020-06-19 10:21:54
分享:

  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张梅胜)平坦整洁的乡村道路、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寓意深刻的文化墙、满脸含笑的村民……仲夏时节,行走在衡水的乡村小镇,目之所及都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崭新面貌。

  从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到跑步鸡、扶贫奶牛、金银花等特色种养产业基地遍地开花,再到拔除因病致贫穷根、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扶贫“元素”绘就了一幅幅幸福乡村画卷。

  2016年以来,衡水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43.19亿元,6个贫困县先后脱贫退出,10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完成18.5万人脱贫。一个个脱贫数据的背后,是衡水市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苦干、实干取得的成果。

武邑县审坡镇李小庄村村民在采摘金银花。

  产业+就业 “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摘桃、运桃、分拣、装箱、包装……日前,记者走进武邑县武罗合作社,十几个工人正忙中有序地工作。“尝尝,可甜哩!”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前张桥村贫困户粘石庄递给记者几个春雪毛桃。老粘在镇领导的引导下,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拿扶贫资金入了股。“今年俺家收入能翻一番,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年底分红1000元,俺两口子在棚里打工每天能挣140元,每年还有1.2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一共挣了三份儿钱,‘穷帽’还愁摘不掉?”从贫困户到职业农民,粘石庄身后的扶贫大棚让他迎来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武邑县政府与武罗合作社签订了扶贫协议,利用基地地域优势,针对814个贫困户,通过为每户提供免息贷款、在基地打工、领取土地流转资金等方式,让贫困户无成本地迈出产业脱贫第一步。

乐器厂工人们在加工乐器。

  在位于武强县谭封庄村的扶贫车间,谈起乐器产业扶贫的效果,贫困户贺忠太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兴奋地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自从到咱们这乐器扶贫车间来,每个月都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现在日子也越来越好。”贺忠太的父亲患有脑血栓后遗症丧失劳动力,母亲肢体残疾,所有生活来源都靠贺忠太平常打零工维持,家庭的重担都压到身上,以至于30多岁的年纪没人给上门说媒,贺忠太一筹莫展。扶贫车间的建设一下子就解决了他的难题,能挣到钱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干劲也更足了。

  “要想让贫困群众跟着主导产业致富,就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出相应的工作岗位,让贫困户参与到整体的产业链条中来。”武强县农开扶贫办主任张建强说。目前,武强县已通过乐器产业带动35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林果、电商等产业项目。目前,贫困户产业项目3重以上覆盖率达65%。

  集中供养新模式 解决失能失养人员供养难题

  “靠党的好政策,靠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生活无忧,也燃起了对生活的新希望。”今年60岁的张金亮是阜城县崔庙镇张家坊村的一名贫困户,患有糖尿病的他,平日只能靠家中仅有的5亩地为生。2017年10月,张金亮又突发脑血栓导致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作为第一批被送进阜城县特困失能人员城区医养中心的“特困失能人员”,张金亮住进城区医养中心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如今他已经可以拄着拐杖下床行走了。

阜城县特困失能人员城区医养中心一角。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衡水市有关部门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贫困人口中失能失养人员的供养难题日渐凸显。虽然这部分群众享受低保政策,但无依无靠无人照料,政策保障如何延伸“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确保失能失养贫困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衡水市将应急处理和长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起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集中供养模式。

  在冀州区周村镇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环境整洁,服务设施完善,集中供养人员有的在长椅上聊天,有的在健身器材上做运动。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农村贫困人口丁景荷老人,以前在冀州区门家庄乡西堤张村独自居住,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起居成了最大的问题,扶贫帮扶部门通过精准识别,将老人纳入到了集中供养范围,为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这个新家里吃穿住都有人管,住着舒坦又舒心。”丁景荷老人亲切地把集中供养中心称为自己的“新家”。

  “供养中心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医养结合’,由中心与医院签署协议,在中心内设立医务室,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还配有专职人员一对一24小时照护,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谈到供养中心的特色服务,冀州区贫困人口供养中心主任孙红旺“如数家珍”。

  衡水市把推进农村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与解决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县乡卫生机构床位闲置问题结合起来,投资4500万元对59家供养机构生活服务、医疗康复、消防安全等设施统一改造提升,整合调剂床位7500多张。目前,全市3815名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中,已有2311人自愿接受集中供养,过上了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八帮扶”措施 确保真脱贫不返贫

  在景县洚河流镇兴达家庭农场,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在领取蟠桃树苗,技术人员一边登记,一边就栽培和管护等技术进行现场指导。“我愿尽自己的力量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这次向贫困户捐赠价值1万多元的1000棵蟠桃树苗,就是为了促进他们增收脱贫。”兴达家庭农场总经理詹书坤说。

  “一定要好好栽种、管护树苗,过些日子再养殖一些鹅苗,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脱贫。”领到树苗的该镇东周高村贫困户王雪平高兴地说。据统计,目前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2万多平方米,种植金银花4500株、桃树2000株,养鹅2000只、养鸡1500只。

  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此衡水市动员社会力量,落实包联帮扶政策。实行“八帮扶”措施,即帮扶责任人“直接帮”,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驻村工作队“定点帮”,做到驻村队伍不撤、驻村队员不减;派出单位“援助帮”,全力支持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行业部门“政策帮”,坚决落实“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民营企业“结对帮”,采取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帮扶形式,深入开展“双百扶贫行动”,提升帮扶成效;社会组织“爱心帮”,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通过开展捐献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村“两委”干部“带头帮”,开发生态保护、环卫保洁、防疫消杀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上岗就业;亲戚邻居“情感帮”,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在武邑县电商大厦,主播通过网上直播介绍手工布鞋。

  同时,为切实做好防贫工作,今年以来衡水积极探索创新,借鉴“区块链”模式技术,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可自动预警的防贫监测预警系统。对防贫对象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后给予及时救助,基本实现“数据共享、监测预警,分级管理、协同救助,主动发现、精准防贫”的目的。

  “对发出预警信息、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启动救助程序,由相关部门及时落实救助政策,有效防止返贫致贫。”衡水市扶贫办主任高卫红说。该系统启动以来,共监测非持续稳定脱贫户等五类人员30084户49167人,产生预警1103件,相关部门对符合相应救助条件的监测对象及时启动了救助程序,精准实施临时救助兜底保障、产业扶持等措施,完成407户407人224.57万元的救助。

关键词:衡水,实干,脱贫责任编辑: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