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奋力夺取“双胜利”·记者走基层】武强县豆村驻村工作队:一支“永远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常虹 卢婉凤 孟卫力
2020-05-27 17:21:00
分享:

武强县豆村的爱心扶贫小菜园。实习记者卢婉凤 摄

  长城网衡水讯(记者常虹 实习记者卢婉凤 通讯员孟卫力)爱心扶贫小菜园内,茄子、豆角等多种时令蔬菜秧苗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整齐而热情地张开着生命的叶瓣;扶贫车间里,一台台缝纫机吱吱作响,不停运转;村西空地上,一片片太阳能光伏板正将电能传入电网;田间地头,播种七、八天的高粱种子已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葱葱郁郁……5月25日,记者走进武强县豆村乡豆村,鳞次栉比的砖瓦房,宽敞洁净的街道,一股浓厚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殊不知,几年前的豆村是典型的“三无”村庄(无矿产、无资源、无背景),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均耕地不足1.5亩,村里也没有集体收入,贫困犹如一座大山压在群众的心头。2016年2月,国网衡水供电公司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燃起了信心。扶贫工作队扎根于此,立足帮扶村产业特点,围绕仪器仪表生产、服装服饰制作、畜牧产品养殖等,积极为贫困户跑贷款、育产品、找市场、扩销路,深入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截止到2019年10月,豆村9户2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达到10236元。

刘月伦(左二)帮助贫困户干农活。李斌 摄

  产业扶贫出实招

  “要贴近群众,俯下身子,白天到地头,晚上到炕头,和村民多说说贴心话,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斌和记者谈起刚驻村的点点滴滴时,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月伦的嘱咐仍记忆犹新……

  很快,他们发现了贫困户们大多因残、因病致贫,劳动力不足,自身发展动力不够,如果盲目以种植、养殖等项目进行帮扶,可能因劳动力匮乏而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

豆村光伏发电项目。孟卫力 摄

  “把不要钱的太阳光收集利用起来就可以发电,电多了还能卖给国家。”通过分析研究,扶贫队决定引入风险低、增收稳定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说干就干,豆村装机3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从选址、施工到并网发电运行,仅仅用了50天。

  “做梦也没想到,在屋顶装上光伏板就能分到钱!”谈到光伏发电,作为村里首批项目受益者的贫困户郭小二仍兴奋不已,“现在我每年都能拿到3000块钱的收益,真是跟着享福了!”

仪器仪表扶贫车间内,工人们认真地操作着温度计封口工序。实习记者卢婉凤 摄

  造血扶贫增活力

  跟随扶贫队,记者来到仪器仪表扶贫车间,加热台上,村民潘艳芳正专注操作着温度计的封口工序,“来,你们看看这个气泡,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温泡。”村民潘艳芳拿起一个刚刚封好口的液泡管指给记者看,“完成这一个封口工序大约需要10秒钟,给3分钱,一天下来能完成1000来个吧,把家里和地里的活儿都拾掇清了我就过来,一个月能挣1000块钱……”

  为让年龄偏大的妇女、残疾人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事做、有收入,2018年10月,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该村有仪表加工历史的优势,通过多方努力,引进武强县飞洋仪器有限公司来村投资,将原有的仪表加工小作坊扩建为5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吸纳中年妇女与5个贫困户进车间工作。

张俊荣一针一线编织着自己的幸福梦。记者常虹 摄

  2019年3月,工作队又将武强县和平服饰公司引入到豆村,成立了扶贫车间,专门招收贫困户员工。在服饰扶贫车间里,服饰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已有11户农户来这里干活儿,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大部分订单都是给电力、铁路、航空等单位加工工装,一些外贸加工订单交货时间会比较急,销路还算稳定。”

  “之前有点儿缝纫基础,做起服饰加工来很顺手。”说起工作的事儿,近60岁的张俊荣乐得合不拢嘴,“旁边就是小学,平时送孙子上学后就过来干会儿,正好下班点儿孙子也放学了,照看孙子的同时还能有份儿收入,挺满足的。”

  创新扶贫后劲足

  为引导脱贫户调整种植结构,今年3月份,工作队还成立了武强县联农惠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高粱和蔬菜为主导,以豆村为中心,引导带动其他乡镇,推动规模化种植,切实盘活农村经济。

  4月25日,该合作社与阜城阜星科技现代产业园签订了2020年高粱种植收购500亩的合作协议,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合同,探索出了符合豆村实际的“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新模式。目前,共有5个村的32户加入,包括本村的原贫困户1户,其他8户原贫困户都纷纷表示等自家的小麦收获了,也加入到合作社,和大家一起致富。

  刘月伦介绍说,此次种植的是冀酿2号糯高粱,主要为贵州茅台镇等地酒厂提供酿酒专用高粱,具有产量高、抗倒伏、抗干旱、抗盐碱、抗蚜虫、不使用化学农药等特点。

  得知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尤其是后期的种植技术指导、生物防治病虫害、农业机械等,村民们纷纷把合作社称作贴心的“田保姆”。

  目前,一畦畦高粱秧苗已经长得青青翠翠,挤挤簇簇,远处看,很像是平平整整地堆放了一叠绿毯。队员们又在合计着,10月份这些高粱就要收割了,接下来再种些什么呢?小黑麦、大蒜……“我们还要发现更多产业扶贫的点子,这样才能在咱们离开后,留下一支‘永远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刘月伦说出了每一名驻村队员的心声。

关键词:武强,豆村,扶贫工作队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