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是闻名全国的复材加工基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枣强复材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日前,走进河北三阳盛业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名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正在对公司引入的新项目——集成式核酸检测实验室进行细节调试。
这种可移动的实验室,配套血常规、生化免疫等基础检测设备后,便具备了完整发热门诊检验科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机场、车站、大型活动现场等场所,能够灵活快速地完成新冠肺炎检测任务,并能对疫情严重地区进行快速医疗补充。
“基础型设备每天能检测700多人,体型较大的高配版每天则能检测3000多人。”三阳盛业董事长于世合指着新产品自豪地说,公司已经与北京三院、世纪坛医院签订了供货合同,目前收到的订单非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也是源源不断。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疫情之下,三阳盛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与长期合作伙伴——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对接联络,于今年2月份成功引进了集成式核酸检测实验室项目,并有效解决了实验室对耐酸及通风环境等诸多要求。戴纳科技提供技术设计,三阳盛业负责生产集成,实现了“京研冀造”、强强联合。
“这个项目研发成功后急需落地,我们可以说是‘临危受命’,立即加紧改造了1600平方米的老厂房进行试验生产,果断停掉了部分传统生产线。”于世合介绍,新厂正在加速建设中,预计7月份可搬迁,到时计划用1万平方米的厂房专门做实验室项目,预计一年能生产300台。
全球疫情严峻的大背景下,集成式核酸检测实验室已经成为三阳盛业的主力产品,而这呈现的正是枣强复材产业自发转型、自我提升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枣强县把产业转型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引擎,引导复材产业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政策和区域产业实际,及时调整主攻方向,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同时,逐步引导县域内企业拓展扩大复材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相结合、高中低端产品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
在恒润集团有限公司热塑性复合材料托盘生产车间,繁忙的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在进行大部分操作,工人只需输入物料相关参数,即可全系统实现自动调整并运行。
作为枣强县最大的复材生产企业,恒润集团还联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5所院校组建了总投资3.6亿元的河北省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面向产业提供创业孵化、检测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及人才服务的全要素综合服务平台。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不断注入科技创新动力,先后研制开发了多基、多元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等5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超大型高效活性炭过滤器、高性能多基复合管、高性能多元复合管等产品填补国际空白,分别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创新基金计划、国家产业振兴计划。
枣强县复合材料产量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为破除瓶颈,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复合材料特色产业振兴,枣强县今年重点在提升传统产品优势、发展仓储物流、打造配套产业链和体系三方面做文章,寻求复材之乡发展新突破。
“为加快推进‘百企转型’,我们每年筛选20家左右的优质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枣强县县长刘新营介绍,县里帮助企业抓研发设计,抓规范管理,确保今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力争到2022年复合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2亿元,税收达到3.3亿元,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新兴复合材料创新与生产基地。(本报记者 张向南 本报通讯员 李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