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景州民俗馆:穿越历史时空 老物件绽放异彩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徐朝 
2024-05-29 17:27:36
分享:

  姹紫嫣红的5月,我们来到仰慕已久的景州民俗馆。景州民俗馆坐落于景州广场舍利塔东侧,在绿荫的遮掩下5块原石上篆刻着景“州民俗馆”5个大字。我们抬足9个台阶步入景州民俗馆。

  在馆长吴风兰的引领下,我们步入馆。景州民俗馆2018年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300余平,景州民俗馆是景县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和省级非遗项目,景县传统布艺的传承制作,以及植物手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被共青团衡水市委、衡水市少工委评为“衡水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设农耕文化厅、饮食文化厅、织造厅等九个展厅。涉及农具、家具、纺织、灯具、交通、通讯、古钱币、房地契、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等了3000余件藏品,展现了从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100多年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景县劳动人民的风俗风貌及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在参观的人群中,有当地人有外地人还有国际友人,有学校组团,社会团体组团,有企业组团前来参观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进行一场场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其中有大人也有儿童,还有祖孙几代人。一位姓赵的大爷祖孙三代前来参观学习,当他领着孙子来到毛主席塑像前激动地说:“这就是你毛爷爷,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刘集镇一位86岁老人,在外工作60年没回过老家,他怀着思乡之情,今年4月从武汉回老家,看到房屋什么都没有了,心中一片凄凉。一天他侄子领着他事到景州民俗馆,看到过去用过的小推车、泥板、耕地犁等一些老物件,倍感亲切,他失声痛哭着说:“俺又找到家的感觉,这才寻到根啊!”一位姓李的女士说:“每到节假日我就领着孩子来民俗馆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历史,看一看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不忘过去,了解乡土民情,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讲解说员介绍说:“有的学校统一组织学生来参观学习,使小学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几年来,参观学习达16万人次。我们边走边看,馆里布展风格及藏品、图片、文字三位一体令人一目了然,使人耳目一新,通俗易懂。当我们看到景州名吃时有所触动。景县有连镇烧饼、签字馒头、了花以及冀字号名吃——馓子(馓子始于南北朝,曾一度作为贡品,供宫内使用,据《景县新志》记载:景县馓子最有名,正宗景县馓子出自恒盛公)。还有传统制作、储藏饮食的器具,我们看到的月饼模子、馒头模子,最早出土的模子是元代,那时候的工艺比较简单,长方形的模具中间挖孔,讲究精雕细琢、开始注重线条美,出现了寿桃、鲤鱼、莲花等形状,这些都是清末时期的模具。

  我作为60后的人,听老人讲饹烙多么好吃,但不知制作过程,讲解员用米尺一量,饹烙床子长1.1米,高47厘米。主要做法是:将这个饸烙床子架在锅上,把和好的杂粮面加上榆面团放入这个圆孔内,这个时候还用到了杠杆原理,用人力压长杠,受挤压的面条,直接从漏孔里漏入沸水锅里,煮好配上卤就是咱们北方独特的饸烙面了,这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曾登上央视的美食节目一一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推碾子推磨,那是常活,当我看扇车的一瞬间,似乎又回到五六十年代。这个可以说是咱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发明于汉代,比西方同类产品早了1400年,主要用于消除谷糠中的杂质,转动的时候,里面的风扇产生风力,稍微重一点的谷粒,从这个口落下,轻一点的谷壳、米糠,被风力吹到外面,从而达到了一个谷物分离的作用。

  当我们来到织造厅,被摆放的老织布机所吸引。织布人坐到坐机板上,双脚踩住踏板,左右脚交替蹬踏板,缯上下联动,使经线分成两层,拉成网出现缝隙,用装着纬线的梭来回穿梭,手脚并用,周而复始,布就是这样一线一线织出来的,这个一来一往的过程,类似于我们的时光交替,我们常用“日月穿梭”来形容时间的飞逝;在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下,织出来的布既可以解决自家穿衣问题,又能卖布补贴家用。

  织出来的粗布比较硬,那时就用棒槌、砸布石来砸布,使其变软变平后的布匹才能做成衣服。中国的第一台缝纫机是1869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访问英国,归国时带回来一架镀金盛家牌缝纫机,送给了慈禧太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缝纫机已成为结婚嫁妆必备的一大件。

  我们来到贸易出行厅,被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物件所吸引。有挂小铜锣的货架子,大小铁锤,长短不一的金刚钻头,大小不一的“扒锔”。讲解员说,锔盆子锔碗锔大缸是从宋代锔瓷演变而来的。锔瓷技艺相传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于是有了“贾湖笛”缝制成功。之后,从“线缝”到“扒锔”的演变。之后,有了银锔子,铜锔子,铁锔子,还有更丰富多彩的“花锔子”。

  我们跟随吴馆长和讲解员来到贸易出行厅,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代大水管自行车,车身长2.16米载重200公斤。民间流有句顺口溜:“大水管,两头长,后边驮着俩大筐,没有车闸用脚搪(蹬),没有铃铛喊借光,没有车撑用棍当。”这是对大水管自行车生动形象的描述。

  当我看到一辆大马车很是震惊,经丈量,车身长4.5米,高1米,一个车轮上的铆钉144颗。据讲解员介绍,马车最早产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马车主要用于载人载物,这辆马车不是原装的,是馆长历经坎坷,多年收藏的零部件组装而成,它是清末时期大户人家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马车配备的有马槽、马鞍、马鞭、提灯、油箱。油箱里边是盛油的,是润滑车轴用的,俗话说:借车不借油,看磨谁的轴,十里地不撂油——死轴子。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办事呆板、不灵活。

  随之我看到了小推车和架子车,这些车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说的就是咱们这种推车,当时二百三十万人民群众,动用了几十万辆小推车,为一线运送粮食弹药,这才保证了战勤需要,不光是淮海战役,1950年抗美援朝战斗中,也是这种小推车,所以,这不仅是小推车,还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巧姐、景县民俗馆馆长、景县传统布艺传承代表人吴风兰的传统布艺文化。在我国古代,传统布艺幼儿服饰多与“虎”和“五毒”有关,如: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布老虎等以及五毒肚兜、五毒鞋、五毒挂件、壁虎鞋等等。带有这些民俗的传统布艺,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制作工艺代代流传于民间。民间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所以都给孩子穿这种带虎的服饰。五毒是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蛇,这五种动物都是有毒的。农历五月天气渐热,是这些动物活跃繁殖的时期,使人尤其是小孩容易受到毒虫的危害,所以至今还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端午节都给孩子穿带五毒的服饰。古代民间在端午节常用带有“五毒”图案的服饰镇压五毒,寓意是以毒攻毒,以防婴幼儿受到毒虫的侵害。壁虎鞋就是其中的一种,壁虎鞋必须是蓝色鞋面,寓意伤害从此被拦住,因“鞋”与“邪”同音,绣上壁虎有辟邪之意,鞋底缝有五彩线,寓意深深扎根。端午节让孩子穿这种鞋,有平安、健康、长寿之意。这些传统布艺,在2016年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随中国民协代表团参加了以色列第42届耶路撒冷国际艺术节,受到外国友人的好评和喜爱。

  在落日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将离开景州民俗馆。耳畔总是回荡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记忆的民族不会拥有光明的前途,没有记忆的城市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要铭记历史,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

关键词:景州民俗馆,历史时空,老物件,绽放异彩责任编辑: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