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常态化意味着持久战。这场抗疫斗争是对衡水市社会治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实践证明,衡水市需要加快补齐社会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第一,树牢疫情常态化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不仅仅意味着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要常怀责任之心、谨慎之心,保持耐心和韧劲,着眼于“常”。2003年之后到2020年之前,衡水市可以说是无疫状态、“晴天”环境,今后出现零星散发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雨”也许还会再来。因此很有必要增强防范意识,做到“晴天带伞”。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衡水市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提醒广大干部群众保持高度警惕,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绷紧疫情常态化防控联控这根弦。不仅要总结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更要吸取教训,尤其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存在的疏漏,比如机场、饭店、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监管筛查疏漏,农村婚丧嫁娶、宗教活动等公共场所忽视疫情防控监测和个人卫生防护,这是引发河北省2021年年初疫情的重要因素。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增强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尤其是增强农村居民疫情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是今后需要考虑的重点。
第二,法治德治并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德治法治并重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需要常抓不懈。《健康衡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距离“健康中国行动”中30%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差距怎么补上?德治与法治并行。一方面,通过道德涵养教化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广东省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七大行动”,深圳全面推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六大行动”,这些举措有利于健康文明生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议衡水市借鉴深圳等地经验,根据衡水市实际,利用衡水市的文化传统等资源,将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要求融入居民公约,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坚持戴口罩、文明聚餐等等,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发挥德治的引导教化功能,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提供良好的道德素质保障。另一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良好社会风尚需要法治的规范约束。去年5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正式实施,深圳因此成为全国首个推动禁食野生动物立法的城市。经历了2021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河北省将加快疫情防控立法工作,今年以完善疫情防控相关法规为导向,加快爱国卫生、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防疫、畜禽屠宰、中医药等领域立法节奏,加速立法进程。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衡水市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北省的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加快推动文明行为立法,把拒绝滥食野味、垃圾分类等上升为制度规范,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来规范文明行为,推动衡水市良好社会风尚加速养成固化下来。
第三,完善基层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建设。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衡水市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疫情防控措施很好地应用和扩展了社会治理的经验,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比如,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方面有待提升。社区“三驾马车”即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疫情防控合力有待提升,居委会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的压力过大,物业公司参与度较小,业主委员会极少发挥作用,社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数量还不多。衡水市作为全国第二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有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重点在于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尤其基层治理力量应结成一体、协同运转。提升社区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理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者关系,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社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需要进一步探索三者如何协调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社区治理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当前应以居委会为“操盘手”,让社区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让业主委员会成为组织、居民、物业企业之间的“联络员”,让物业企业成为“守门员”。为更好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务必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赋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动员和组织辖区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进一步摸清辖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底数,明确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责任。社区出台党群服务中心规则,明确社区党员参与社会治理可以形式多样,可以各尽所能、量力而行。既可以是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可以是出谋划策,等等。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党建资源更要在社会治理中亮身份、起作用、做表率。建议衡水市以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把衡水市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成党建服务、行政执法、社会治理、卫生服务等职能协同运行的统一平台,选聘招揽人才通过平台发挥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推动现代科技发挥更好的支撑作用。现代科技在疫情防控期间为衡水市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建议衡水市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利用衡水市三级综治中心“雪亮工程”视频设备和资源,依托综治“9+X”信息系统,发挥治安巡逻队伍作用,广泛推广“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智能化社会治理模式。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实现“智慧抗疫”,建议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例如,针对基层疫情防控期间“填报表”的困扰,一方面要尽可能压缩“报表量”,减轻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也要运用网络技术自动生成报表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人力负担。再如,衡水市疫情防控期间实行“健康码”“行程码”管理,相当于一张疫情期间的个人通行电子凭证,效果较好,得到了公众认可。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如果居民的“健康码”废弃停用,损失较大,也不利于疫情防控和监测预警。因此建议继续使用,并探索将“健康码”技术升级,赋予“健康码”乘坐公交、预约就诊、咨询投诉、小额支付、办事服务等更多的功能,成为居民离不开的“随身码”。
第五,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衡水市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以自己独有的专业性、服务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122个社区共建立起212个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成为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和支撑力量。在“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价值理念影响下,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建议衡水市出台保障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政策,推动社会组织之间团结合作,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组织之间协调联动,有效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尤其农村社区)及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成效性。
第六、强化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建议加强衡水市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首先,认真总结前期疫情防控过程中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以后应对和处置疫情期间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指导。其次,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弱势群体。及时为这类重点人群、弱势群体提供关爱帮扶,把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再次,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的网络,引导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下基层、下社区尤其下农村开展心理服务,建立网格化的心理援助工作队伍,提高基层开展心理疏导的水平和能力。最后,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开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课,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实践,形成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不断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中共衡水市委党校 井贵珍 许春和)
注:本文为衡水市社科联课题,课题编号为20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