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健康

衡水市人民医院“生物可吸收支架”应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刘国磊
2020-05-23 09:41:00
分享: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慢性心脏疾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并影响心脏的功能,以此产生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猝死。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治疗,依据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策略。

  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针对冠心病主要能够开展药物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这也符合国际和国内通用的诊疗指南。该科在主任郑群教授的带领下,始终紧跟国际心脏介入诊疗领域的步伐,把“带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视为发展理念,并致力于不断扩大“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范围。

  郑群主任介绍说:纵观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代技术发展,即单纯球囊扩张术、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的支架大部分是新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由于其材质为金属的,植入后会在人体内永久存留金属异物。尤其在晚期支架内肉芽组织增生、支架金属断裂等方面存在一定健康隐患。

  传统的金属支架由于材料不可降解,即便完成了任务,也要和心脏相伴一生。而“生物可吸收支架”3年左右时间可完全降解消失,能够实现血管生理性功能的恢复,完成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生物可吸收支架”也被医学界誉为介入治疗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如果血管一直被金属支架支撑,血管就会变得僵硬,失去弹性。“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植入人体后,整个支架的全寿命周期分为支撑期(非劣于金属支架)、降解期、康复期三个阶段。支架最终的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3年左右即被组织完全吸收,完成“血管再造”,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得以恢复至自然状态,从而为患者带来巨大而又独特的生理收益。

  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在郑群主任带领下,自2015年12月开始应用国内乐普公司独立研发生产的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以更高的站位,紧跟国际前沿,引领衡水介入治疗的前沿,现已成功完成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20余例,经随访未发现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均无活动性胸闷、胸痛,每一例无一不是科学、细致医学精神的有力体现。

  谈及“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主任郑群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生物可吸收支架”在血管内6-9个月,即完成支撑狭窄血管使命。植入后可疏通堵塞血管,恢复血流供应,实现和金属支架一样支撑狭窄血管的功能。但在远期又能避免像金属支架永久存留体内带来的极晚期安全性风险。更重要的是,“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后可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支架降解后完全消失,从此体内再无异物留存,血管恢复健康状态!

  据了解,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其应用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为国内一家机构自主研制,是在全球处于技术领先的国际第二代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于去年2月底获批上市。4月份市人民医院开展了院内第一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当时尚属京津冀地区首例。由于该支架在柔韧性和通过性方面比金属支架稍差,因此,在支架放置方面尤其考验术者的操作经验和数量积累。从目前实施情况来开,该科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一年来的随访结果显示:与金属支架具有相同的效果,未出现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所有患者仍在继续随访中。

  为了进一步总结和归纳“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经验,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郑群、肖建东等人员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经过科学支架比对以及术后患者的一年随访、复查情况,撰写了《生物可降解支架应用进展》论文,全面细致地记录、展示、思考“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特点和应用路径,成为医学界的典范之作。2019年11月,郑群主任代表衡水心血管病专业参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21次年会,分享了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对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的经验。

  预计未来,“生物可吸收支架”会为患者提供更加卓越的解决方案,其将在我市乃至全国被广泛使用,同时预示着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入新的时代。

关键词:衡水,生物可吸收支架,突破性进展 责任编辑:胡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