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塔》修复前后对比图。 阴秀根供图
尘封的文字、古老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却有着有这样一位“名医”,他手持“手术刀”却从不医人,一本本古籍却能在他的巧手中获得“新生”,他终日与古籍为伴,几十年如一日为古籍“探病治疗”,“毫米”与“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复师阴秀根。
人患病则求诊良医,书有疾须寻觅良师,古籍修复即为古代典籍做治疗,使其延寿,为后人的阅读使用提供相应保障。古籍修复技艺,也一样可以视之为一门绝学。当日上午,记者来到阴秀根的工作室“瑰宝斋”中,此时64岁的在阴秀根正伏在工作台上,手持放大镜对一幅宋代画作《秋江山水》进行着跨越千年的“体检”。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对修复师技艺的最高要求。“抢救修复这些濒临‘死亡’的古籍前,必须仔细审查古籍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阴秀根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在古籍修复方面,他的技巧细腻多样,经他手修复的古籍,必须保证做到“整旧如初”。
《秋江山水》画卷被阴秀根慢慢抚平,其细心程度像是在擦拭一个正在哭泣孩子细嫩脸颊上的点点泪水,他用双手度量画卷的“身高、体重”,并仔细检查它的“伤口”,确认“病症”为纸张破损。
图为经过阴秀根修复后的画作《群贤毕至图》。 记者郎海江摄
“冲洗”是下一道工序。“古籍在流传中的过程中纸张容易酸化,我们在修复前通常会将纸张置于水中,用弱碱进行中和,弱化书页的酸化程度。”只见阴秀根走到洗书台,在容器中加入适量、净化过的温水,把画卷慢慢放入水中静置。
“揭纸、修补、冲洗、装裱、全色……修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一丝的马虎”。阴秀根一边介绍一边将经历过冲洗的“阶段性手术成功”的这画卷残页放到一旁晾干,再拿出下一张。
阴秀根告诉记者,古籍的修复时长在于其破损程度,几天到几个月时间不等,但是无论时间长短,修复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阴秀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让古老的文字、泛黄的纸张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美其美。
图为阴秀根(左)与徒弟在对一幅破损的清雍正时期书法作品进行检查。 记者翟一杉摄
阴秀根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其父阴金城是我国著名的本帖鉴定专家,曾任北京市文物公司庆云堂经理、国家博物馆馆员、炎黄艺术馆文物鉴定研究会委员等,与郭沫若、黄胄、赵朴初等著名文化名家交好。阴秀根受到父亲熏陶,十几岁便对古籍产生兴趣。阴金城见状,特地请到李英臣、杨立申、刘金涛等八位当时北京市琉璃厂的老艺人来指导阴秀根。
1979年,阴秀根开始接触古籍善本修复这项特殊的工作。其间,曾与其父共同修复来自日本古籍名店雪江堂和淑德大学的大量古籍残本,经二人之手这批古籍残本被修复的完整如初,古色古香,颇得日本友人和名家赞誉,名震日本。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的时光中,阴秀根修复了宋、元、明、清以及现代诸多名家的上万幅书画作品,其中包括为国务院侨办、北京饭店、中央办公厅、北京展览馆等装裱、修复了一批大型有极高价值的书画作品,挽救了许多濒临毁损的书画珍品,对书画珍品、文物、碑拓等珍贵文物得以流传千秋万代起到了至关最要的作用。
图为阴秀根修补古籍时所用的部分工具。 记者翟一杉摄
如今,为了传承古籍修复技艺,近年来,阴秀根从基础的“打浆糊”开始,手把手地向10余个弟子传授修复技法。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阴秀根经常对徒弟们说:“古籍修复是一门需下深工夫的学问,没有五至十年的苦心修炼,不可能成为一名‘完美’的修复师。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古籍‘续命’,修一次至少要保古籍百年不衰,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子孙后代负责。”
“干这行,路很窄,但却会很长。修书就是修功德,自己当个修补手,把前人的经典传下去,这是积德的事。干这行的人虽然不多,可只要有纸在,就得有修复的人。”结束了一上午紧张的修复工作,阴秀根告诉记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修复古籍的工作,让古籍中那些植根于历史深处的印记更好地沿着中华民族血脉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