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衡水要闻

原点新貌讲述衡水70年巨变

来源: 衡水晚报  作者:崔玉玲
2019-10-23 09:41:00
分享:

如今的衡水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市政府广场。贾彦忠 提供

上世纪90年代的市委市政府办公楼。

衡水老火车站。冯建文 提供

如今的衡水火车站。康同跃 提供

上世纪80年代市区人民路红旗大街口。康同跃 提供

如今的人民路中华大街口。张承庄 提供

上世纪70年代的衡水安济桥。冯建文 提供

衡水安济桥新貌。申静 提供

2019年航拍滏阳河和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康同跃 提供

2003年航拍滏阳河和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康同跃 提供

2018年拍摄的靓丽滏阳河岸。张承庄 提供

1941年1月拍摄的滏阳河。郭志凯 提供

现代化的洒水车。宗悦新 提供

上世纪70年代的“清扫机械”。任振潮 提供

如今的红旗大街胜利路口。张建 提供

2006年拍摄的市区红旗大街胜利路口。康同跃 提供

  生活在衡水这座充满活力的北方小城,不知不觉间,城市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图片展中,一组组拍摄于同一地点的新老照片,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反映出城市的变迁,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市群众艺术馆书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康同跃介绍:“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大量老照片,从中选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后期又邀请摄影爱好者或原作者,在相同地点、以基本相同的角度,拍摄该地点的近期面貌,利用新旧对比的方式,展现‘原点新貌’。”从展出的这些“原点新貌”照片中,不仅表现了城市的发展,还能从中看出群众衣着、出行等生活方式的改变。

  上世纪70年代,麦收季节一到,乡村就沸腾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收割、打捆、脱粒、晾晒,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联合收割机从田里驶过,收割、脱粒、秸秆还田一次完成,效率大大提高,曾经挥舞着镰刀的麦收场景一去不复返。

  滏阳河是衡水的母亲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主城区,滋养了沿岸灿烂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衡水的沧桑变迁。在一张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照片中,滏滏阳河两岸绿化不多,楼房低矮,显得光秃秃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滏阳河主城区段得到治理改造,片片林带镶嵌在河道两侧、健身设施齐备、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完善,已成为主城区最具文化艺术气质的区域。

  上世纪70年代,一辆拖拉机绑着几杆大扫帚就组成了“清扫机械”,车辆所过之处尘土飞扬。如今,主城区坚持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洗扫车、洒水车、雾炮车等现代化保洁车辆一应俱全,生活环境越来越整洁美丽。

  宝云塔附近,昔日的旧砖窑所在地,经过精心设计建设,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宝云公园……

  在一幅幅对比照片中,人们清晰地看到,城市长高了、变大了、扮靓了,品位和内涵也在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衡水市经济、文化、城建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崭新的衡水正在以新精神、新气象,快步走进新时代。

  

关键词:新貌,衡水,70年巨变责任编辑:胡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