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变废为宝”串起循环农业生态链 ——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京安模式”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张向南 
2019-06-28 10:06:32
分享:

  在人们印象中,传统养殖场通常是粪便堆积、污水横流、蚊蝇成群……然而,以生猪养殖起步的安平县京安现代农业园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猪粪、污水、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被有效利用,摇身一变成为宝贵的资源,整个园区形成了畜、沼、粮、热、电、水、肥的绿色生态循环体系。

  在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京安也曾举步维艰,面临着方向的抉择。“要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理念。”京安集团董事长魏志民深有感触地说。面对企业未来发展和环境污染带来的难题,他们下定决心转型升级,围绕养殖中存在的“污水、粪便、病死动物、臭味”等四大污染物和种植业秸秆等废弃物,大上治污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发展新型清洁能源,改造优化重塑全链条循环产业链。

  沼气发电并网污染源变资源

  在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园区京安股份公司沼气发电厂内,10个高20米、直径19米的大罐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厌氧发酵罐,每个容量大概有5000立方米,应用公司独立研发的专利预处理技术,粪污在这里面发酵产生沼气。”京安股份副总赵靖指着不远处的罐体说,“这边4个是已运行的一期沼气发电项目,那边6个是二期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项目,也要马上运转起来。”

  传统养猪模式对环境最大的污染,就是将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污染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如今,园区内年生产种猪8万头、出栏商品猪26万头的大型养殖场,每天产生粪便800余吨,这些粪便通过地下管道24小时不断地输送到发酵罐里,经过搅拌、厌氧发酵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产生沼气,年产量657万立方米,全部发电并入国家电网,年发电1500余万千瓦时。“二期的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项目运转起来后,每年可处理粪污55万吨,提纯天然气636万方,可供应周边2万户居民炊用取暖和工商业户用气。”赵靖满怀信心地说。

  沼气发电之后,京安对于猪粪价值的提取利用远未结束——沼气发电项目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管线输送到园区有机肥厂进行固液分离,固体(沼渣)输送到固体车间发酵加工,液体(沼液)输送到液体肥料车间配比加工。原来,猪粪的最后归宿是固态和液态的有机肥。

  在宽敞的有机肥厂仓库里,不同性状、效用的成品肥料被整齐地分类排放,等待装车发货。“我们厂一年的产能大概在25万吨,能够满足30多万亩农作物的有机肥需求。”有机肥厂车间主任韩建良说,目前厂内有机肥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除了供应省内,河南、山东、新疆、云南等地的订单也非常多。

  在园区1.5万亩的种植区,连片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一眼望不到边。由于施用了有机肥,作物长势喜人。这里的玉米不愁销路,成熟以后由园区饲料厂直接收购加工成优质饲料,再供给养殖场或销往全国各地。至此,生猪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构成了园区内循环发展链条中的核心环节。

  秸秆里挖“宝藏”废水零排放

  农作物收获后,剩余的大量秸秆该如何处理?养殖场的污水及病死猪又该往哪里安放?……在京安现代农业园里,这一切都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处理。

  在园区生物质热电厂门口,几辆满载着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的大卡车正排队等待入厂卸货。“这些都是我们收购上来的。”生物质热电厂综合部经理姜佩金介绍说,“我们厂引进了世界先进的丹麦热电联产技术,通过燃烧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来发电发热,不但完全解决了园区自身能源需求,而且为社会提供了绿色能源。”

  这个生物质热电厂建设有大规模的生物质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产背压机组进行发电、供热,年耗秸秆30万吨,发电2.4亿千瓦时,可满足3万户普通居民用电,占安平县城镇人口的87.5%;可满足2.5万户居民冬季采暖,占全县城镇人口的73%。一年下来,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万吨,相当于新增35万公顷森林或减少26万辆汽车尾气排放。

  “这些都是从深州、安国那边收购回来的,全县的秸秆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姜佩金指着厂区内堆积如山的秸秆说,他们的秸秆收购半径已经达到50公里,不仅吸纳了安平县全部42万亩农作物秸秆,还向深州、安国、深泽等周边7县延伸了10万亩。

  在安平县污水处理厂中控室,显示屏上跳动着京安养殖废水综合利用的实时监测数据。这个污水处理厂由京安集团和安平县政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运营的模式建立。“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回流技术,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万吨,达到国家一级A类处理标准。”污水处理厂技术经理郑蕊一边介绍,一边将显示屏切换到全县污水处理的实时监测画面,“将养殖场和城镇生活污水经过层层处理,就可用于园林灌溉、滨河公园水源补充和工业用水,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地下水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病死动物问题,京安建设了两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分别采用高温炼制、高温发酵技术,年可处理病死动物20万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处理后的肉骨粉和油脂用来制作有机肥、工业用油等,实现了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的“用干榨净”。围绕臭味治理,京安引进了中国农科院生物除臭和氨氮回收技术,通过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使氨氮排放量降低了60%以上。

  深化利益联结循环链条再延伸

  安平县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年出栏生猪80多万头,每年产生的粪污超过90多万吨,能填满一个小型水库。这些大大小小的养殖场,没有京安的大型治污工程,猪粪何处去是最让他们头疼的事。

  安平县南王庄镇生猪养殖户刘戳养了1万多头猪。每天上午,他都会准时迎来一辆吸粪罐车。“我这猪场的猪粪是干清粪,浓度高,每天拉一到两车,差不多能卖500到1000块。”原来,这是京安积极推进的养殖粪污统一回收利益联结机制。由京安主导成立安平县粪污收储运专业合作社,全县的养殖废弃物都由他们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用于沼气发电和有机肥生产。

  黑漆漆的猪粪按品质分出三六九等,根据质量和等级来定价格。粪污浓度大于8%的,以每吨50至80元收购;粪污浓度3%至8%的免费使用;浓度小于3%的,养殖方每吨交纳20元粪污处理费用。

  “厌氧发酵需要的是有机物,如果运输过来的有机物浓度高,产气效率也高。养殖户为了达到收购标准就会从源头减少用水量,还能降低成本。”安平县粪污收储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瑞强介绍说,按浓度收购粪污不仅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环保压力和生产费用,还促进了各养殖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如今,京安每年消纳的粪污达85万吨,涉及802个养殖场(户)81.3万头生猪,实现了安平县域内粪污全部资源化利用。

  这仅是京安积极推进全县利益联结机制中的一项。此外,他们还不断完善生猪养殖、饲用玉米小麦种植、玉米秸秆统一回收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养殖户、种植户的环保压力及生产费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各类大型治污工程和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建设,京安不但可全部治理企业自身产生的污染,而且着眼于治理县域及周边农业废弃物,创造了以县域农业废弃物一律不剩、外部能源一律不用、县域化肥使用一律不增为核心的“三个一律”发展模式。

  京安走的道路,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再创新。他们以京安养殖公司为链核,以产业链中废弃物污染物的资源化处理为补链方向,以推进工程化治污为根本措施,对京安循环经济产业进行产业链优化重塑,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着力打造全链条、生态化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集群。“京安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经济效益,解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难题,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京安模式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