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考研报名时间还有不到一个月,王子丹拿着去年已经翻看过一遍的笔记,开始了考研“二战”。当作出“二战”的决定时,她发现自己的同班同学有不少也正在准备第二年的考研。她认为,去年自己没太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今年有经验了,分数应该会提高不少。
据了解,近几年,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去年已达到238万人。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数据显示,往届生越来越爱考研了。去年,全国考生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2016年增加19万人,往届考生数占总报考人数的45%,考生中往届生报名增幅超过应届生。
“二战”,只为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就业难度不断加大,不少学生选择通过考研让自己的简历更加漂亮。自2017年起,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也使得不少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萌生了考研“镀金”的念头。除此之外,不少学生放弃了不错的工作机会选择“二战”“三战”,只为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些。
张瑾月就考了两次,如今在新疆某高校读研究生。“我第二回考完后,感觉成绩不理想。但幸运的是,工作单位的面试通过了。在收到入职通知的那一天,我才等到国家线,竟然通过了!我也是纠结了挺长时间,到底是工作还是考研复试,最后决定接着读研”。
本科就读的学校是三本的张瑾月表示,当初考研是“想再提高一下学历”。
然而,“二战”并不是那么容易。张瑾月说:“第二次准备得比第一回还晚,身边的人基本上都有工作了。从毕业一直到10月份,我的心理波动很大,特别纠结。其间,我也找过几次工作,但心仪的工作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让我最终下决心考研。”
王子丹正在经历张瑾月的道路。为了“去北京”,为了“一个更好的学校”,王子丹现正在紧张地复习。
王子丹如今正在河北某高校就读。“我特别想去北京。我们班考研的多一半都是去北京的,哪怕过得特别惨也要去北京。而且我们这个专业要去现场、下工地的。作为一个女生,我想让自己以后工作好一点、环境好一点。小城市的状态我不喜欢,再挣扎一下吧”。
考研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
随着考研的热度持续升温,一些已经找到不错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也选择通过考研重回校园。
赵亮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已经有了一个稳定工作的她仍然选择了第三次考研。
“考研是我本科时候就已经做出的选择,我第一次考研是大四,当时和国家线差一分,失败了。毕业后,我在家复习了一年。第二次考研的面试成绩是369,我考了368,又擦肩而过了。”赵亮说。
第二次考研的失利,让赵亮十分沮丧,于是和男朋友一起去上海工作,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我当时的工作有点像记者或新媒体小编,有时候出去采访,有时候做微信公众号。2016年9月,我还是辞职准备回去考研。”赵亮说。
当时赵亮一个月底薪是5000多元,生活挺不错。“不过到了9月,看到研究生入学了,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考研经历。既然可以有再一再二,那我就再搏一次。如果不行,我可能真的就跟研究生无缘了。”赵亮说。
说起如此执着的考研经历,赵亮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对自己不满足,不想一直就在这种公司待着,感觉生活没有挑战性。而且,做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当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与学生时代“白月光”式的梦想碰撞,辞职考研在这部分年轻人嘴里是人生“最后一次任性”。
考不考研,不必随波逐流
考研究竟为了啥?2017年,中国教育在线一项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而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往届生考研人数增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的人对于现在的就业岗位不满意,甚至就业以后重新又失业了,他们需要通过考研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这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就业难度比较大,本科阶段教学和就业市场之间脱节,使这些学生必须通过重新考研来获得就业砝码。”
在考研与工作之间徘徊,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导致,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年轻人对于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不清晰,导致在人生发展选择上随波逐流。
储朝晖建议,学生应从中小学阶段就尽快、尽可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并沿着自己的天性、优势的方向去发展,不要紧跟着考试分数跑。“如果把所有时间交给考试,就会丢掉真实的自己,之后很难再找准未来的路。在中小学阶段就发现自己的优势,对于学生在上大学树立专业目标,将自己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对接起来,走入社会前明确未来就业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记者叶雨婷)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子丹、张瑾月、赵亮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