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视点

衡水农业:冬小麦种植要适期早播

来源: 衡水晚报  作者:周春旺
2018-06-26 09:27:28
分享:

  眼下,衡水市“三夏”作业已基本结束,15日,本报刊发消息《小麦减产三成以上,农民直呼亏本》,报道了桃城区骑河王村小麦普遍减产的现状,村民同时希望专家解开减产谜底。随后,衡水市各县市区又有不少农民读者反映也存在小麦减产的问题。对此,农业推广研究员、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试验站站长孙良忠分析:播期晚是今年小麦减产最主要原因,“先天不足”加上后期屡遭不利天气影响,还有小麦基腐病的发生,最终导致小麦普遍减产。

 

  晚播是今年小麦减产最主要原因

  “小麦要丰产,七分种三分管。在最先的播种环节,播期又是最主要的”,孙良忠强调,“去年衡水市冬小麦适期播种的面积很少,大多是晚播麦。而且冬前小麦也没有形成壮苗,连分蘖都没有分好,群体和个体都不行,普遍先天不足。”
 今年3月6日,《衡水日报·晨刊》刊登了《衡水市关于小麦春季管理技术的建议》一文,分析了晚播对衡水市冬小麦的影响。文中称,衡水市冬小麦返青前,省小麦专家在对当时小麦生长状况认真调查研究后形成如下意见:由于受去年秋种期间连阴雨天气的影响(月降水量73—149毫米),今年衡水市春季冬小麦播期推迟7天到15天,晚播麦面积大幅增加;再加上播种以来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和日照时数均偏少,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较去年大幅减少,三类苗面积大于去年,为近年来苗情最差的一年。

 

  小麦生长重要阶段连遭恶劣天气影响

  孙良忠介绍,造成衡水市小麦减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前和春季小麦重要的生长阶段,连遭恶劣天气影响,造成小麦体质更加虚弱;而灌浆期又遭遇超常高温,致使本该晚熟的小麦提前进入成熟期,造成麦粒干瘪瘦小,影响了产量。

  3月,衡水市冬小麦返青期前后,屡遭低温冻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如,当月5日、8日至9日出现零下低温,导致衡水市部分麦田叶片出现皱缩,晚播麦田(去年11月上旬播种)主茎发黄;17日出现小雨加雪粒天气,带来的降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穗分化。4月,冬小麦处于拔节、孕穗期,3日到7日的强降温过程使得衡水市最低气温降至2℃以下;5日凌晨,多地最低气温降到0℃且持续5至6个小时,对小麦小穗分化造成影响。
 据市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5月下旬到6月初,小麦正值灌浆期,衡水市又连遭晴热天气。如5月27日、28日和30日,最高气温分别达33.1℃、33℃和32.8℃,而5月31日到6月2日的最高气温在34.2℃到34.6℃之间徘徊,6月4日达35.7℃。据市农气中心总结,本来今年衡水市小麦应该晚熟,6月7日才进入小麦成熟期,但6月上旬平均气温为25.7℃到26.9℃,较常年偏高0.8℃到2.5℃;全市平均26.2℃,较常年偏高1.7℃;旬极端最高气温38.5℃到39.4℃,较常年偏高2℃到3℃,出现在5日到6日。连续高温热浪,导致灌浆提早结束,小麦被直接“逼熟”。

 

  小麦基腐病也挺严重

  “今年衡水市小麦大都晚播,播种质量差,越冬后苗势很弱,导致抗病性差,加上恶劣天气影响,最终导致小麦基腐病的发生。”孙良忠介绍,今年衡水市小麦基腐病也比较严重,症状为,麦穗变白或半截变白,基部茎出现腐烂等情况,这也是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小麦亩收成只有三四百斤。

 

  今年种冬小麦最好适期早播

  孙良忠总结,因为以上三个重要原因,造成衡水市小麦亩穗数不足、穗粒数也少、千粒重也低,影响小麦产量的这三个重要因素都不达标,所以衡水市小麦减产较多。

  那么,今年种植小麦要注意哪些问题?孙良忠提示:还是那句话,小麦要注重“七分种三分管”,种是基础,所以首先要做到适时播种,最好适期早播。另外,要做好小麦后期管理,尤其注意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相关新闻

衡水市今年“三夏”作业基本结束

  本报讯(记者周春旺通讯员赵晓冬)据市农牧局统计,目前,衡水市“三夏”作业已基本结束。

  “三夏”以来,衡水市广大干群昼夜突击,抢收抢种,全力以赴做到小麦成熟一块、抢收一块、播种一块,各县市区夏收工作进展迅速,夏种、夏管工作也相继展开。据统计,“三夏”期间,衡水市共投入1.1万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1万多台拖拉机、6万余台玉米播种机,截至目前,共收获小麦391.17万亩,播种夏玉米431.46万亩,衡水市“三夏”作业基本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三夏”期间,衡水市农牧系统积极做好农机、农艺技术信息服务和宣传指导培训工作,引导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牧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发挥全市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装备优、信息灵、服务好”的优势,为广大农民提供作业质量高、及时便捷的收割、还田、运粮、播种“一条龙”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机具作业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提升了全市农机作业规模化水平。

关键词:衡水,农业,冬小麦责任编辑:王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