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衡水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衡水频道 >> 文化旅游

民国彩头戏 当年高科技

来源: 城市快报 作者: 2015-03-31 17:21: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彩头戏《八仙得道》

《开天辟地》布景,台上可见一头“大象”

戏曲演员张春华饰罗宾汉

《文姬归汉》布景

  彩头,原指戏曲舞台上用红布包成的圆形小包袱,代表剧中被砍下的人头,许多表现侠客、侦探、公案之类的剧目里常有这种道具出现。人们把剧中有彩头出现的剧目称为彩头戏,后来进一步引申,把凡带灯彩、火彩、动物、机关布景等花样的戏统称为彩头戏。

  直到晚清,由于受外来戏剧的影响和舞台条件的改善,戏曲演出不知不觉出现了求实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添进了布景和道具。布景、道具中设置了机关——借助机械的动力使戏台上的物件自如地活动、升降;借助声、光、电的作用,制造舞台空间的变幻莫测;借助转动的舞台迅速改变戏剧场面;借助魔术造成舞台上的奇观异景。人们称舞台上如此这般的技术处理为机关布景。

  彩头戏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戏曲手法有较多的差异。它所表演的故事多以神话、武侠、公案之类为主,大都系长篇、多出,故往往把彩头戏与古已有之的连台本戏相混称。

  民国初年,天津著名武生演员高福安率先在南市创办了带有转台的第一舞台,尝试机关布景戏,舞台上出现水池、纱幕,并用镁光灯营造效果,使台上仙女们的身影时隐时现,效果轰动

  天津戏台上出现机关布景,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清光绪元年(1875年),北京的小荣椿班在天津下天仙戏园演《西游记》,所使用的千余件新式切末(戏曲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是花费巨金聘请清宫御用制作师张七制作。

  “水帘洞”一折中,戏台上绘画的软景片一派山清水秀,搭设的花果山洞府水珠成串。首见新式切末的天津群众顿感耳目一新,演出颇为轰动。光绪四年(1878年)泰庆恒班在天津演《白蛇传》,切末新颖、灯彩华丽。“水漫金山”一折,戏台上设置大玻璃缸于法海座下,通过动力抽水,使注入缸内的清水循环往复,造成水流湍急、波浪起伏之势。1908年前后,名演员响九霄在天津演出《斗牛宫》《梦游上海》等一批新戏,舞台两边有秋千,20多人手持各种玻璃彩灯来回舞动,灯里装有小型机器,靠轮子滚动使彩灯上的图形变换,五光十色、变化繁复,引来不少群众争看。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艺人改进舞台技术的思路更加开阔。一些艺人把机械、电力、光学等方面的技术大胆引上戏曲舞台,并且逐渐把彩头戏推向机关布景的新阶段。

  民国初年,天津著名武生演员高福安率先在南市创办了带有转台的第一舞台,目的就是为了尝试机关布景戏。他在这里演过自己创编的新戏《炮打连镇》,使用转台交替出现洋人与义和团双方的阵势,为这出戏增添了不少光彩。此后,他主持排演七夕应节戏《天河配》,舞台的一侧摆放装有清水的木质大水池,饰演织女的小菊处和6个仙女,穿着贴体薄纱在仙池内沐浴,并与小满堂饰演的牛郎作嬉戏状,台口挂有纱幕,呈现朦胧景象,同时利用镁光灯作效果,使仙女们的身影时隐时现。这种新奇、大胆的舞台画面为天津群众前所未见,剧场效果很是轰动。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彩头戏在天津形成热潮,许多班社竞相编演,剧目层出不穷,花样也越来越多,单是《狸猫换太子》就有多家戏园同时上演,而且舞台上的声光、切末、演技彼此不同

  张园游艺场演《狸猫换太子》这出戏时,碧云霞扮演宫人寇珠,吴桂芳扮演太子。寇珠“鬼魂”出场前先撒焰火,在烟雾缭绕中,碧云霞身扎双翅走“魂步”,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末场利用镜片的光学原理,映照出的人物形象忽而红粉娇容,忽而骷髅可怖,观众不知其中奥妙,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地藏王”出场后,场上灯光齐暗,扮演判官的演员在一片漆黑中表演吐火,一口接一口,周身火星飞迸。吐火毕,灯光复明。

  赵美英、赵鸿林合演《七擒孟获》,“水战”一折,孟获与祝融夫人载歌载舞,所唱的反调唱腔均为新创,舞姿和路数也是土洋结合,脱离传统较远。白玉昆饰马岱,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的冠帽)上装有一排小灯泡,跑起来忽明忽暗;赵美英饰祝融夫人,身着粉红色衣裙,脚穿一双锦缎高跟鞋,有独舞和双人舞。与孟获对舞时,

  她跳西洋舞步,每次旋转,衣裙飘起,像一把打开的红伞。戏里的机关变换也很吸引人,孟获追杀诸葛亮至石碑前,顿时呈现山颤树摇之状,不知何时从哪儿突然变出一个假诸葛亮来,孟小冬扮演的诸葛亮也不知去向,观众为之瞠目。

  1926年10月,在上海因演海派戏而享盛誉的刘汉臣、高三奎、琴雪芳等来津,在新明大戏院演出《济公活佛》。济公的宝扇一扇,人从空中遁去,画中的财神爷顺墙而下,济公让他去当替身,他不干,济公给了他一个很大的元宝,他才眉飞色舞地领命而去,滑稽有趣,观者开心。

  彼时,一些表演彩头戏的演员还仿效早年天津籍名丑刘赶三牵引真驴小黑炭上台表演的先例,也把动物弄到台上与人一起合演,成为当时彩头戏的又一特色

  京剧演员曹艺斌在下天仙演《西游记》里的“五行山”一折,唐僧揭去符咒,猴王即将从山底下出来时,台上灯光熄灭,电光闪闪,景片随即裂开。此时,经过曹艺斌精心驯教的一只活猴从里边蹦出,左右张望之后溜下场去。就因为这只活猴,下天仙戏园招来不少观众。有一次又演这出戏,后台有人被收买而故意使坏,在猴子即将露面之际,把灯光闪亮改在了景片裂开之后。猴子见景片裂开正欲蹦出,突然,强烈的电光频闪,把猴子吓怔,无论如何再不肯出台。从此,这只猴子便销声匿迹了。

  1929年,劝业场内带有转台装置的天华景戏院从上海邀来女演员冯素莲合演海派电光布景戏《十三妹》。“大破能仁寺”时,十三妹何玉凤孤身闯入寺中,凭借台上的机关布景大显神通。刹那间,佛堂内木鱼、香炉等飞旋起来。何玉凤手执宝剑纵身飞上屋顶,在瓦楞上与黑风僧交手。突然,舞台一片漆黑,只见天幕上出现飞刀流弹,火光四射、电花闪闪,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这让规模并不大的天华景戏院名声大震。

  后来,天华景戏院老板高渤海又把名演员集合在一起,成立“稽古社”,先后排演了《五虎平西》《铡阁老》等彩头戏,由于阵容整齐,演出很受欢迎,天华景戏院一跃成为天津彩头戏的中心。

  彩头戏故事曲折、通俗,又有新奇有趣的演出效果,适合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每家演彩头戏的营业场所都比较兴旺。某些本来不使用彩头的戏院,为争取观众也在演出中糅进彩头手法。当年的彩头戏主流应该肯定,至于个别的怪诞情节和游离于剧情的非艺术性技术处理,多系为寻生路不得已而为之的小戏班所为,这与创作严肃的艺术家及健康向上的连台本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关键词:彩头,舞台,布景,民国

责任编辑:赵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