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环保部门晒出一张2017年的环保执法成绩单:全年出动执法人员4.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2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412件,实施立案处罚1.3亿元,其中查处案件和处罚金额分别是上年的8.6倍和10.5倍。移送拘留86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17件……这份成绩单,正是我市铁腕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生动实践和写照。
“重拳治污,让污染主体付出代价‘长记性’,同时对其他企业也起到震慑作用。”市大气办副主任肖燕芳说,为改善空气质量,守护好“衡水蓝”,我市严格监管执法,严肃处罚惩戒,形成了铁腕治霾的高压态势。制订了《衡水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方案》,出台了《衡水市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办法》,将6家企业列入2018年环境违法“黑名单”;整合市县两级执法力量,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执法联动,采取混合编组、异地交叉执法、明查暗访等方式,持续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对环境执法和处罚基础数据实行日统计、周通报、月公开,每月公开曝光10大典型案例……
“去年被罚了10万元,公司负责人也被行政拘留了10天。”说起这一“经历”,武邑一橡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至今懊悔不已。虽然明知预埋件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烟是公司最大污染源,但由于他们环保意识不强,生产时没有关闭车间大门,导致粉尘和焊烟无组织排放。当时他们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这是“小事儿”,被查到也会从轻处理,直到接到环保部门开出的“大罚单”,才切身体会到环保执法的“零容忍”态势。违法成本的大大增加,倒逼该企业转型升级,认真整改。接受处罚后,他们立即购置了焊烟统一治理成套设备、光氧除尘设备等环保设备,实行集中生产、统一治理排放。经过县环保局抽检,目前,该企业粉尘、焊烟治理效果十分明显。
只有对环境违法行为措施更严、手段更硬,才能形成有力震慑。我市对环保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部实行清单式管理,一企一档、一事一档,挂账督办、逐一销号。对整改工作推动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先后对10余个相关县市区及22个单位启动问责程序,问责处理83人。今年,又专门成立了协调联络组及工作小组,全部整改完成省交办群众举报问题32批127个,生态环境部发现的26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91个。同时强化了扬尘专项督查,对城区所有道路、工地和大街小巷拉网式排查,每日对扬尘问题主动公开公示,限期整改。
对环境违法的“零容忍”态度和措施,让不少抱有侥幸心理的企业及个人转变观念,认识到环保这条“高压线”碰不得。今年1月至9月,我市共查处违法案件863件,实施立案处罚4249万元,其中行政拘留39件,移送公安机关4件,令违法主体深切感受到了环保亮剑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