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扶贫”的富民梦
常年泡在贫困村,言谈话语离不开“扶贫”,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被当地群众称为“李扶贫”。12年来,“李扶贫”帮扶该县10个乡镇152个贫困村发展棚菜生产,人均增收5000多元。全县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几乎都是他的朋友,贫困村里的老百姓更把他当亲人。 既筛选项目,又跟进服务 8月15日晚上7时30分,放下碗筷,李双星又拎上他的大喇叭出门了。“今晚约好了要给梁庄、南旺、黑龙庙三个村子上课,考虑他们都是单一的西瓜种植户,早就打算给大伙讲讲田间间作了。”赶到南旺村村委会办公室时,院里院外已经站满了人,不一会儿,李双星的“扶贫夜校”开讲了。 阜城县地处黑龙港流域,该县2002年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县扶贫办也正式挂牌成立了,时任蒋坊乡党委书记的李双星走马上任。面对广大贫困群众“盼致富、缺资金、少技术、没门路”的实际,李双星把开展工作的立足点首先放到帮助贫困群众筛选致富项目上,他很快发现种植设施瓜菜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技术易掌握、当地群众有种植基础的特点,最适宜阜城县情。 然而,当时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群众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早在1994年,阜城县就曾在全县下大力推行棚菜种植,但由于当时的天气灾害和市场销售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种植户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钱。当地群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一年欢,二年蔫,三年拆棚运竹竿”,大伙儿“谈棚色变”。 “只要技术服务到位、打开市场及时,发展设施蔬菜应该是正确的选择。”李双星说。为了说服群众,李双星经常利用晚上、中午时间,给大家讲解棚菜种植收益、市场行情等,常常一晚辗转两三个村。在他的动员下,三里铺村率先开始种植设施瓜菜。仅用两年时间,这个村就发展起冬暖式大棚170个,以种植樱桃西红柿为主,年增加收入达到800多万元,这个昔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穷村,一下子成为户均收入4万元的富裕村。 三里铺试点的成功,让李双星吃了颗“定心丸”。随后,他把前八丈、后八丈、许家铺等村陆续列入扶贫计划……12年来,阜城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3亿元用于瓜菜建设,通过扶贫直接扶持和辐射带动,全县棚菜产业总面积发展到21.6万亩,年总收入超过了11亿元,成为全县农业一大支柱,并成为全省知名的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 “他的门总是朝咱老百姓敞开着” 李双星说哪个新品种有市场,大伙儿二话不说就跟着种;李双星建议大家改变种植模式,下一季棚里一准变了样。 他为大伙谋福利,大家也当他自家人。哪家的瓜熟了,总要把最好的留给李双星尝一尝;谁家有了难事,第一个要找的也是李双星。因为群众知道,这个“李扶贫”是一门心思地为了大家伙好。 当李双星第四次被刘爱月往家里拉时,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眼睛里流露出的真诚让李双星再也说不出拒绝的话。因为家里穷,刘爱月十几岁的时候就到东北打工。2006年,得知村里要发展大棚,刘爱月就想回家种大棚。在李双星的帮助下,他到银行贷了几千元,建起一个占地7亩的大棚,当年就收入5万元。种了两年的棚菜,刘爱月还清了借款,手中有了自己的第一笔积蓄。在李双星的指导下,2009年他又筹集资金新建了两个西瓜育苗棚,到年底一算账,全年共计收入18.5万元。住上了楼房,买了车,刘爱月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李双星。他想请李双星到家吃顿饭,可几次都被拒绝了。这次他是铁了心,一定要把李主任请到家里去。李双星低头思索了一下,“老刘,你不是想请我吃饭吗,咱别去家里了,去镇上吃顿好的咋样?”在镇上吃饭的时候,趁刘爱月没注意,李双星悄悄提前付了账。 说起李双星的“好人缘”,扶贫办的同事们深有感触,只要下乡时一说是扶贫办的,老百姓的态度就很热情,通常都还会顺带问一句:“李主任来没来?” 2007年,瓜农地里首次轮茬间作的豆角成熟了,可因为受销售渠道限制,只卖到0.6元一斤。李双星不服气,他相信这么好的产品肯定会有销路。他联系到电视台栏目组,请他们帮忙推销,第二天中午信息刚一播出,就引来了外地大批客商争相抢购,当天的豆角收购价每斤上涨了0.4元,每亩增收1100元。 2010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前半夜一场大风刮坏了许家铺村十几个大棚。天刚蒙蒙亮,李双星已经赶到了现场,安慰农户、检查损失、协调新的棚膜……整整一上午,李双星没顾上喝一口水。从那以后李双星落下个毛病:只要晚上一变天起风就睡不着觉。他的电话也永远是开机,唯恐农户有事找不到。 老百姓种植遇到技术难题了,还是来找李双星。李双星二话不说,查资料、请专家,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他一再叮嘱扶贫办的同志,永远不能对问上门来的老百姓说“不清楚、不知道”,“属于咱扶贫办管的,要想办法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不属于咱管的,你也要说出一二三来,给老百姓指条明路。” 李双星为什么能“暖热”这么多人的心?漫河乡村民陈亮说:“他的门总是朝咱老百姓敞开着,多会儿去寻他,他都不烦,和他打交道感觉舒服。” |
关键词:阜城,扶贫办,富民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