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频道 >

强基固本开新局——衡水市深入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综述

来源: 衡水日报   作者:李雅洁 
2021-08-12 18:38:39
分享: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固本培元方能枝繁叶茂。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省委部署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以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三大建设带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审时而度势,谋定而后动。今年以来,衡水市把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作为夯实根基、补齐短板、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创人民幸福新生活的有力抓手,着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人居环境洁净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提供了强力支撑。

  市委书记赵革主持制定活动《意见》,亲自动员部署,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强调树立基层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在“三基”建设年活动中着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华多次到一线调研检查,指导督促工作开展。市委副书记李国勇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到一线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志强精心组织,悉心指导,密集调度,协调推动活动开展。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全力推进“三基”建设年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基层、强基固本的强大合力。

  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提升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原来吃水挺困难的,家家户户用水泵,需要两天放一次水,有时来不及放水就没水用了。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吃水真方便!水质也有保障,放心多啦!”日前,在武强县街关镇新合村,村民杜妹珍一边用自家清澈的自来水洗菜,一边高兴地说。今年以来,衡水市持续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13个县市区均已完成建设任务,实现了江水村村通,332.21万农村人口喝上了长江水。

  保基本、兜底线,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只是衡水市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一个缩影。“三基”建设年活动中,衡水市强化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升农村路网水平,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里程达318公里;持续优化农村客运网络布局,县城3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达98.97%;新增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村庄1905个,全市4994个村庄已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全市114个乡镇配建112座乡镇运转站,运转能力3000余吨/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及充电设施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9149个;实施雨污分流改造179公里,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12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开工,启动1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共计2735套;加快“空心村”治理,已完成95个农宅空置率30%-50%“空心村”治理任务;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全市共开通5G宏基站1179个。

  随着一系列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城乡处处焕然一新,广大群众也切实感受到了基础设施完善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延伸公共服务,推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民心就是最大的民生。衡水市坚持从群众的求助声、抱怨声,甚至骂声中找准办好民生实事的着力点,树立问题导向,不断加大投入,在增进福祉、共享发展上攻坚突破,打造了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发展。

  着眼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衡水市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计划完成的7所幼儿园新改扩建,主体均已完工。普惠园认定省定任务数为10个,已完成6个。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及服务点1298所,1.5公里内有幼儿园覆盖的行政村覆盖率99.2%。其他适龄幼儿不足30人的行政村,均已采取附近幼儿园校车接送的方式,实现全覆盖。

  着眼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衡水市全面推进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工作,建立“优质服务基层行”技术指导专家库,指导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74.8%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9.15%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基本标准,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完成选址和开工建设。同时,巩固提高乡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市114所乡镇卫生院、4945所村卫生室和5101名村医纳入一体化管理,依托县域医联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县域内远程诊疗中心、心电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建设,为全市村卫生室统一安装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全市114所乡镇卫生院和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具备核酸检测采样能力人员达6085人,组织开展基层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训8172人次。

  着眼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衡水市大力提升劳动就业服务水平,举办64场大型交流会,征集3万余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4594人次;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开展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试点工作,全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已完工535张,改造康复护理型床位已完工1225张,新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4家;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9万人、城乡特困人员2.2万人,同时提升特殊困难人员救助水平,全市脱贫人口中4.3万人纳入低保特困救助范围,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做活产业文章,推动提升乡村振兴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今年以来,衡水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一手抓粮食和种源安全,一手抓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地下水超采治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稳粮食、调结构、减用水、促增收”,大力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与北京新发地集团、中化集团的战略合作,在提质增效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衡水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2020年建设任务33万亩,目前已完成27万亩,预计10月底完成年度任务目标;争取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5万亩,目前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方案,预计10月份开工,年底前可完成20万亩。同时,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48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粮食生产基本盘。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共建成小麦、玉米、杂粮、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区5个,建设规模化、集约化良种繁育基地3.45万亩。

  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衡水市出台了《衡水市持续深化四个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配套制定10个产业推进方案,目前,全市新增特色种植面积8.3856万亩。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2021年争列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8个,谋划、签约、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2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积极推进“中化进衡”行动,全市农业种植综合服务协议面积发展到43万亩。全市家庭农场累计达到8291家,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大力实施“果蔬进京”行动,与北京新发地签订销售协议30个,累计销售优质农产品1.6万吨;签订生产基地合作协议28个。

  近日,在冀州区西王镇东罗口村的北京新发地果蔬驿站示范园内,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挂满枝头,每天这里都将有32吨新鲜蔬菜发往北京,走上首都市民的餐桌。未来,这里还将建设集果蔬种植、分拣加工、冷藏保鲜在内的育、种、储、加、运、销、游一体化北京新发地万亩产业园,力求带动10万农民增收致富。

  美化人居环境,推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盛夏时节,走进深州市乔屯乡,干净整洁的村庄街道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以前没啥地方去,天天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村里建好小游园了,我们老年人迫不及待来这里晒晒太阳,唠唠家常,在健身器材上活动活动筋骨。城里有公园,咱农村有小游园,这日子一点儿不比城里差呀!”村民们纷纷点赞。

  今年以来,衡水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和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有力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洁净化,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18685平方米,建设美丽庭院1442个,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1340个,完成主街道硬化24703平方米,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启动。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一幅幅美丽宜居、幸福和谐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衡水市大力推进大气污染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实施道路扬尘精细化管控,1至6月,PM10平均浓度在全省排名第四;加强出入境河流断面监测和上下游联防联治、生态修复,今年1至6月份,衡水市7个国控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县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大会战,全市清理整治河渠801.5公里,引蓄地表水6.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76万亩;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202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减少2200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5%以上。

  身边即美景,处处皆画卷。如今,行走在湖城大地,看到的不仅有整洁美丽的人居环境,更有老百姓那一张张幸福、快乐的笑脸。

  强化社会治理,推动提升“平安衡水”建设水平

  基层一线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开展网格治理、服务群众民生、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衡水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衡水”建设,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务实创新,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衡水市按照“市级抓提升、县级抓规范、乡镇抓实战”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和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着力建好用好乡镇综治中心实战化平台。目前,市综治中心、13个县级综治中心、118个乡镇综治中心已建成,实现了9+X系统、“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三个平台接入,全市2347个村级中心建设示范点基本完成。同时,大力推广“两整合”(整合各类视频信息资源、整合乡镇综合执法力量)模式,全市118个乡镇综合执法力量整合已经全覆盖,70%的乡镇已经完成视频信息资源整合。

  推进重心下移,实现“法治乡村”全覆盖。按照“建设一个法治型基层组织、搭建一个法律服务平台、创建一个普法宣教体系、建立一套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完善一套村规民约”“五个一”创建标准,各县市区持续深入开展“法治乡村”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法治乡村”全覆盖,初步构建起法治德治智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阜城县组织全县律师和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专业人才,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村村都建立调委会,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该县“法治乡村”建设成效得到司法部的充分肯定,并广泛宣传报道。

  深化“智慧”治理,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衡水市被国家发改委和中央政法委列为“雪亮工程”建设全国重点支持城市,目前主城区项目验收已经完成。各县市也同步推进“雪亮工程”视频探头建设和联网工作,已跨部门整合15.8亿条数据信息,推进农村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全市建成市县城区警务站31个,实现市、县城区24小时网格化巡逻防控全覆盖;建成99处“三道防线”检查站视频监控点位、33处环省界道路电子卡口,有力提高了技防能力,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正在深度融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为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衡水市以开展问题“清仓”、班子“清底”、财务“清账”、干部“清心”、指导“清晰”、操作“清楚”等“六清”行动为抓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龄、学历、来源结构等得到大幅优化。全市499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较上届提高24.3%;企业家型村党支部书记达到2548名,占比51%,比上届提高25%;全市35岁以下村、社区“两委”干部达到6064名,实现村、社区全覆盖,较换届前增加近5倍。同时,选派1081个驻村工作队、3243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到1001个脱贫摘帽村和8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提升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本领,各县市区积极组织开展了任职培训,让新一届农村“领头雁”拿稳接力棒、跑出加速度,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桃城区开办农村党组织书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系列示范培训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扣农村发展现实需要和基层干部工作需求,设置了思想理论、基层党建、议事决策、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等12个特色专题教学课程,组织学员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现场教学,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明晰职责任务、目标要求和纪律规矩。同时,探索实施基层干部“导师帮带制”,遴选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直接帮带新任村干部,组织推荐优秀村干部、后备力量,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提升班,切实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建强战斗堡垒,全面提升基本保障能力。在领导班子强起来的同时,衡水市大力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了活动场所提升示范行动,今年建设示范村351个;争取上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25个,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已拨付乡村帮扶资金2.16亿元,其中今年141个扶持项目已全部开工,截至去年底,全市4994个村全部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其中5万元以上的有4263个,占比85.4%,今年底预计超过90%;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构建农村“五位一体”和城市社区“六位一体”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引领功能;继续推进市级基层党建示范区创建,累计投入资金1666.1万元,共覆盖104个村和4个社区,充分发挥了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三基”建设点面结合、遍地开花。

  着眼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衡水市开展了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开门一件事”活动,引导新班子立足群众需要,围绕环境整治、交通出行、养老服务等内容,扎实办好群众关心、亟待解决的“关键小事”,以“一件事”撬动“大干事”,以务实肯干、勤勉敬业的作风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截至目前,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已办成实事好事1.03万件。

  基层组织“活”起来,基层阵地“亮”起来,党员干部精气神“旺”起来,全市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前进的脚步更加铿锵。通过“三基”建设年活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在经历大战大考、抓好重项工作中,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带领干部群众奏响了党建引领发展的最强音。

关键词:衡水市,深入开展,“三基”,建设年责任编辑: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