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健康

复产复工之后遇到这些心理“小问题”,我该怎么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刘昆鹏 毕雪梅
2020-03-25 10:09:49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刘昆鹏 毕雪梅)随着各地有序推进复产复工,很多人已经回到工作岗位,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但是在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中,一些心理“小问题”凸显出来,亟待纾解。

  复工了很紧张,担心外面都是病毒?学习效率差,内心充满焦虑?每天都烦躁不已,不知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针对各类不同人群出现的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推出的“河北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给出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大众增强疫情防控心理免疫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

  河北在线心理咨询平台。

  因复工焦虑紧张:接纳情绪 学会处理负面情绪

  1、因疫情和复工感到焦虑紧张,有轻度失眠,心跳加速。

  答:建议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接纳情绪。要正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很难做到淡定。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不要严苛要求自己,用更多的支持和安慰代替埋怨和恐慌,去体验、接受和适应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共存。

  2、学会发泄,给情绪一个宣泄通道。通过微信、电话等手段和亲朋好友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绪,倾诉心中担忧。亲友间互相倾诉,表达共情,以获得鼓励和支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倾诉行为本身就可缓解情绪。

  3、运动。适度运动可提高人的免疫力,对于降低焦虑水平、改善情绪状态、减轻应急反应、消除疲劳都有作用。

  4、听音乐。音乐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改变人的心境,注意不要听悲伤的音乐。

  5、洗个热水澡。睡前可以喝杯牛奶。

  6、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不让自己太闲。疫情当前,越是在压力大、负面情绪多的环境,就越需要用唱歌、看电视、阅读、体育锻炼等方式处理负面情绪。

  复工了很不适应:做好防护工作 梳理工作内容

  2、今天我复工了,但是由于长期在家待着,现在回单位后出现各种不适应,而且周围人多了有点害怕,现在该如何调整、恢复正常工作?

  答:首先在工作中也要做好防护工作,戴好口罩、勤洗手。一般单位都不会安排人员聚集开会或者工作的,这方面您应该可以放心了。工作接触的人多,担心自己感染的可能性增加也是正常的心理过程。接下来就是逐渐适应工作的问题了,休息一段时间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对于工作模式有些生疏不适应是正常的,一般3-7天就可以适应,这个过程也是正常的。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一点一点完成,和同事一起回顾一下有什么是需要完成的工作,慢慢理顺了,就进入工作状态了。

  担心工作任务无法完成:调整心理预期 重新达到平衡

  3、目前我们单位还没有复工,我很着急担心今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这算正常吗?

  答:放心吧,这个是正常的。我们工作时可以按计划进行我们的工作;不上班时,原来的工作模式受影响,心理出现波动,需要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会对工作结果担心是正常的,但是现在各个行业都受影响,相信您的领导同事也会调整预期的,您也要根据目前情况重新调整您的预期。

  一线工作者压力大:抒发情绪 感受爱与支持

  4、我是一名疾控中心工作者,压力过大,每天情绪要崩溃。

  答:整个疫情期间都需要疾控中心来进行调度、上报、汇总,工作压力很大。最近真的辛苦了,没有你们,我们大家很多人都不会收到及时的情况。谢谢你们的付出!您说的紧张、焦虑、怕出错等情绪在这个时期都是正常的,也请您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状况,注意休息。平时和同事们聊聊天,找好朋友或者家人抱怨抱怨,表达一下压力甚至愤怒情绪都是可以的。多和周围人联系,感受爱的力量、支持的力量。太累了就给自己两分钟的休息时间,放下自己的各种任务,专注于呼吸,活动一下身体,都可以帮助自己。

  连续工作身心不适:学会放松 适当转化角色

  5、已经持续工作60多天了,中间在家办公,但是感觉比上班还累,虽然和家人相处很好,但是心理压力太大了。最近早晨出现起床困难、起床浑身酸疼、心情烦躁等问题,请问该怎么调理啊?

  答:我很理解您的心情,目前,疫情让我们的工作环境变了、角色混乱。每个角色都在工作,没有适当休息。时间长了,我们都会有疲劳感,有情绪。

  首先,我们要坚持,随着全国人民的努力,疫情会被控制,我们一定会恢复原来的生活,要有信心。

  第二,学会接受目前的一切,想像这是一个新的任务。当你接受了,心会平静下来,就会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第三,学会放松,做一些运动、听音乐、唱歌等。

  第四,适当转化一下角色,如工作时尽量让工作这个角色上场,尽情表现,生活的角色一样。这样我们每一个角色都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强迫家人下班进行消毒:正确面对疫情 加强对病毒的了解

  6、老公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强迫他酒精消毒,觉得他身上都是病毒,不想靠近他。

  答:您好,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在生活中面对这类的事情,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恐惧情绪。对于疫情,要做到正确面对它,了解它的相关传播途径,监督爱人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及消毒措施等。面对疫情,出于对家庭的保护,好多人都会存在类似您的行为,不用紧张。

  想学习学不进去:适度运动 规律生活

  7、等可以外出我就要考试了,可是现在我学不进去,压力好大。我感觉我抑郁了,每天很烦躁。

  答:看你目前的情况比较着急,想学又学不进去,烦躁、失眠。

  建议:首先接纳目前自己的不一样,看一下问题是如何发生的。自己目前比较好的方面是什么,可以帮到自己的资源有哪些。多做一些在家可以运动的项目,让自己身体的能量动起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每天的生活有规律,睡觉、起床、进食都有规律。适度运动,均衡营养。

  学习效率低很焦虑:按照上学作息规律起居 接纳自己的情绪

  8、学习效率不高,忙于应付作业,自己想做的学习任务没法完成,心情焦虑。

  答:人们在焦虑的情况下注意力会受到影响,情绪容易波动,这种状态就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因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不能按自己的计划达成学习目标,为此又造成新的焦虑。

  建议:1、居家学习期间按照上学时的作息时间规律起居,自我制定起居时间及内容表,并按表实施。营造整洁舒适的居家环境,进入良好的作息状态。

  2、上下午均安排运动时间,时间不少于半小时。运动可以舒缓调整情绪,改善焦虑,赶走学习疲劳,提升学习效率。

  3、按照课时进行学习,中间有休息时间,避免学习疲劳及厌烦情绪产生。

  4、若因疫情的不定性感到焦虑的话,多了解一下有关疫情的正向消息,给自己找到确定的安全感,让心境走出慌乱不定状态。同时建议做做呼吸放松,正念冥想等让身心放松下来,走出焦虑。

  5、不责备自己,当前情况下焦虑的人很多,有焦虑情绪很正常,接纳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关怀与抚慰。

  不能开学心里有危机感:正想思维看危机 制定科学学习计划

  9、我是一名学生,因为不能开学的事情,心里已经有了危机感。

  答:不能正常开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生活事件,有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生活中压力和危机无处不在。

  建议你:1、正向思维看危机。危机,不仅是压力危难,同时还带给我们转机和生机,它会激发我们内在的动力去解决它。

  2、降低对学习的期望值,才能减少学习的压力。

  3、接受当前停课不停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适应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同学陪伴的网课环境。

  4、制定在家学习的作息及学习计划并严格遵守。

  5、适当的运动和眼部休息。不能忽视每日运动,可以探索合适的居家锻炼方式,适当娱乐和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在身心上产生愉悦感、释放感。

  父母总是吵架:与父母多沟通,共同成长

  10、疫情期间,爸妈总是吵架,从早吵到晚,我该怎么办?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和父母沟通交流。

  1、学会换位思考:夫妻之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对方的身上,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说话做事。

  2、学会感恩互助:相处中一定要懂得感恩,并且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不要认为对方的辛苦付出是应该的。

  3、学会谦让包容:双方都要懂得人没有完美的,都是有缺点的,需要的就是彼此的包容。

  4、学会欣赏赞美:婚后两人都依然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另一半,多鼓励他(她)、赞美他(她),他(她)在自己的心中永远是最美的。

  5、学会改变适应:永远也不要想着改变对方,要改变的是自己,彼此学会了改变自我,学会了适应对方的习惯行为等,就不会再有争吵了。

  6、学会约法三章:为了避免长期吵架,两人不妨约法三章,吵架的时候,要学会喊停。

  孩子爱玩游戏:控制游戏时间 丰富居家生活

  11、我家孩子刚上小学,由于疫情这段时间一直在家休息,最近孩子特别不听我们的话,只想玩游戏。自己已经管不住他了,我该怎么办?

  答:目前疫情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原本孩子可以出去玩来缓解心理压力,但由于现在以居家时间为主,孩子接触游戏的时间相对延长了很多。再加上复工复产,家长放在孩子身上的精力相对减少,所以只要孩子不闹,家长就把孩子交给了游戏,只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孩子已经迷上了游戏。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要对孩子的游戏时间进行约束,应该逐渐减少游戏时间。每一次控制游戏时间肯定会遭到孩子的反抗,此时家长态度要坚决并且前后一致,不能因为孩子一哭闹就妥协,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家长也要丰富居家生活,开发出适合孩子的亲子游戏,还可以共同整理家务、制作美食和手工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稳定住孩子的情绪,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不爱沟通:真诚沟通 耐心呵护

  12、孩子经常不和大人沟通怎么办?

  答:作为家长,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反思,想一想孩子目前的状态是不是创伤性的事件导致的,而这种创伤性事件很有可能来自于家长。很多案例表明,父母的打骂、父母之间的争吵,甚至是日常的拌嘴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会对家庭产生抵触,对家人产生抵触,变得不愿意和人沟通。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遇到困难向家长求救,家长不以为意,导致孩子变得内向。

  所以,家长应该真诚地和孩子沟通,尊重他们,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询问孩子不和家长沟通的原因,并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耐心,心理建设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的陪伴与支持是孩子宝贵的财富。父母要努力去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密切关注孩子,逐步改善亲子关系。

  对疫情产生厌烦心理:接受现状 学会放松

  13、由于疫情期间一直在加班,最近对待疫情没有之前那么重视了,产生了厌烦心理,应该如何调节?

  答:我很理解您的心情,本来一直加班就很辛苦,没有适当休息,再加上一个多月的疫情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恐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坚持着。在长时间坚持后,我们都会有些放松,会有疲劳感、有情绪。

  首先,我们还要坚持。随着全国人民的努力,疫情逐渐被控制,一定会恢复我们原来的生活,要有信心。

  第二,学会接受目前的一切。想像这是一个新的任务,日子一天一天过,当你接受了,心会平静下来,就会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并告诉自己“以后回忆起来,我曾经经历过,这就是人生”。

  第三,学会放松,做一些运动、听音乐、唱歌等。

  不敢出门怕有病毒:保持平常心态 做好日常防护

  14、疫情期间都不敢出门,出门买菜都感觉有病毒,我是不是太紧张了?

  答:您好,很理解您的感受。疫情尚未结束,有关疫情的消息不间断地在推出,大家难免会受影响或形成错觉“到处都是病毒”!可以肯定地说,大家既不能掉以轻心,觉得不用做任何防护了,但也完全没必要恐慌病毒而不敢出门买菜等。

  建议:1、从国家或地方正规媒体渠道了解疫情的进展情况,掌握你所居住的城市及居所的周围环境中有无确诊或疑似病例及病例分布等实际情况,从中分析了解你可能感染病毒的几率有多大,打消对病毒的恐慌。同时,再了解一下你及周围人的防范情况、疫情的社区管理、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治疗及管理等情况,增加安全感,帮助你较为安心的生活在疫情当下的现实生活中。

  2、不恐慌但也不要抱有不在意或无所谓的态度,保持平常心是最好的状态。按照政府要求,根据实情积极配合疫情防范及社区疫情管理规定等,日常注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增加自身免疫力,尽量减少外出,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居家消毒。

  焦虑得不想吃东西:发泄情绪 规律生活

  15、疫情的焦虑下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

  答:随着新冠病毒疫情不断发展,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通常在突发的、持续的压力下,我们会出现应激反应,你的表现是生理反应的一个方面,跟焦虑情绪相关。你不要害怕,你的这些反应是人类在应对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居家隔离,尤其是一个人难免孤独,不妨和亲朋好友多多联系,找个能聊的亲密朋友发泄一下自己焦虑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规律,不要熬夜。在家不要总是躺着,让自己动起来,把房间打扫,保持整洁,利用手机APP下载一些做饭软件,尝试按照网上教授的方法给自己做一顿可口饭菜,听听音乐,在家做做可行的锻炼。若是症状比较严重建议还是需要专业诊治,目前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通过网上视频专家来评估诊疗。

  深陷负面情绪:改变态度 调整情绪

  16、每天都情绪低落,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答: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怎样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

  一是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导致你情绪不佳的事情上移开,做感兴趣的事,让自己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

  二是合理发泄情绪,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当自己遇到不顺的事情,学会向家人和朋友倾诉,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抒发出来。

  三是用意志去控制不良情绪,心理换位、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学会升华。

  四是要成为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人,就要多做能产生积极情绪的事情。每天做3件积极的事情并善于总结收获和体会。

  五是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相信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不想再如此紧张生活:让自己放松下来 进行科学防护

  17、最近感觉疫情快要结束了,不想再这么紧张的生活了,感觉快要坚持不住了。

  答:您好,能感觉到您这段时间过得很紧张。首先希望您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比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有益身心的运动,如慢跑、瑜伽。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已经到了重要的收尾和维持良好局面阶段,我们已经看到曙光。各地也在积极复工复产,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让大家恢复原有的生活模式。但是科学的防护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等。我相信您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也是可以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的。

关键词:复产复工,心理,问题责任编辑:王永宏